抗疫一年 足球教練 「球」救無門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超過一年,情況一直反覆不定。各行各業都受到嚴重打擊,即使任職足球多年足球的教練亦無一倖免,疫情一波接一波地爆發。使他們的生計受到影響。康文署一度全面「封場」、政府禁止公眾聚集,足球教練復工無望,、面對「手停口停」全職足球教練又如何掙扎求存?

退而不休繼續走 賦予退役巴士第二生命

「本班車已經到達總站⋯⋯」相信日常生活中也不難聽到這句話,全因巴士為本港公共交通工具重要一員。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它們退役後的去向?有巴士公司於2016年開始,向非牟利機構及辦學團體捐贈退役巴士,當中更有學校為它們披上全新主題,作不同教育之用;也有人修復古董巴士,讓它重新遊走各區接觸市民,為巴士們賦予第二生命。

安心不安心?

「安心出行」推出接近半年,由最初不太受市民歡迎,直至現時,根據創科局局長薛永恒4月11日於社交平台公佈,最新下載量達377萬次。雖然下載量急升,但仍有約一半市民未有使用,出入食肆時會以登記個人資料代替。「安心出行」的推出,一方面如政府所指是要保障公眾健康,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大家對私隱問題和軟件成效的關注。早前有市民指,曾與確診者處於同一空間,卻沒有收到「安心出行」的通知,令該應用程式的防疫成效受到質疑。

疫情新趨勢 網店成創業首選

(鄧惠心 林詠兒攝) 記者: 鄧惠心 林詠兒 范紫雪 林雪瑩     香港經濟因疫情關係嚴重受到打擊,許多公司對聘請僱員的需求都大大減少。而在第四波疫情開始爆發後,勞工市場更是雪上加霜。2020年10月至12月期間,失業人數錄得逾二十四萬人。面對就業前景困難,有缺乏經驗的畢業生,寜願投身創業行列,希望能開拓新出路。   疫情引致社會購物風氣低迷,使實體店生意受打擊,零成本的社交媒體成為年輕人創業首選的平台。但依靠著社交平台的網店容易受到質疑,例如:貨品的來源,以及產品的真假等等。網店是否為年輕人創業的唯一出路,而實體店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放棄穩定收入 勇敢創業  疫情下,打工仔飯碗難保,更何況作為一位剛剛踏入社會的畢業生?經營家品雜貨店的Sam是香港恒生大學畢業生,去年他在葵興的工廠大廈開設了一家店舖,專門售賣家品電器,同時亦有運用社交媒體開設網店。畢業之後,他曾收到不同公司的邀請,月薪逾2萬元。但他沒有像其他畢業生那樣,找到一份安穩又厚薪的工作。 Sam表示:「年輕人可以在年輕的時候,拼搏一下。我不想只是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做一輩子的打工仔。」而基於疫情在香港肆虐的情況下,他認為:「為保安全,大部份香港人會有較多的時間留在家中,加上限聚令,減少了香港人外出吃飯的習慣,從而使更多人喜歡自己做飯。」就是這個原因,令他萌生出開設一家售賣家品雜貨店的念頭。而在實習期間,偶然的機會下,他認識到一家專門經營家電批發的公司,從而使他能夠將創業的想法付諸行動。 經營困難重 竭力轉危為機 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再加上疫情肆虐,令經營難上加難。Sam坦言:「由於自己是創業新人,許多問題都未能顧及到。」他曾經因擺放易拉架而遭到票控及罰款,金額大約佔租金四分之一,令他在開業初期就已經遇到挫折。Sam提及到,聖誕節期間,不少公司會購買大量耳機、攪拌機、氣炸鍋,用於公司年會獎賞活動,導致出現大量訂單,但受疫情影響貨品供應出現短缺,令店舖貨品不足以應付,唯有四處奔波,尋找貨源供應。」 他表示:「經營一盤生意,不但要有營商頭腦,還要有危機意識,要對付明刀暗槍。」Sam曾經試過因為將產品售價調低,較同行優惠去吸引客人,卻遭受行家投訴。並且,不時有同行上來比較產品類型和價錢,裝顧客問有關產品的來源和成本價。 疫情下 實體店和網店融為一體 受疫情影響,實體店裡人流較少,光靠實體店收入根本入不敷出。Sam在朋友介紹下,利用Carousell拍賣網來開設網店。他指:「由於實體店位置隱蔽,店舖的口碑一直都靠顧客們的口口相傳和朋友介紹,不是太多人知道。所以就想通過拍賣網,增加多一條銷售渠道,順便可以為店舖宣傳一下。」…

市民憂疫苗副作用 保險商爭推疫苗保

記者: 范紫雪 林詠兒 林雪瑩 鄧惠心 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多,全球經濟停滯,至今各國仍未能全面控制確診人數。不少國家研發出疫苗對抗新冠肺炎,而澳門早於2月9日已經為市民提供接種服務,香港政府亦其後公佈於2月23日起,讓優先組別市民可先預約接種疫苗。26日(周五)開始為屬於優先組別的市民接種科興疫苗,而BioNTech(復必泰)亦相繼在2月27日到港。 可惜,政府一直未能確保疫苗有效和安全,為人詬病。部份市民擔心接種疫苗會引起副作用等一系列不適反應,因此接種意慾低。為此,保險公司亦藉此推出具噱頭的疫苗保險,旨在保障大眾若在接種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可獲享額外賠償。市面上有不少保險公司提供優惠,今次記者比較六間大型保險公司,包括宏利、富通、AIA友邦、AXA安盛、OneDegree及保誠旗下的免費疫苗保險計劃。由於疫苗副作用防不勝防,若市民打算接種疫苗,合適的疫苗保可以會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安全網。值得注意的是,大多疫苗保險計劃是在客戶已具有保單基礎下的「贈品」,免費為原客戶增添保障。若不是原客戶,請須購買新保單才可享受此保障。 調查發現  僅三成九人願意接種疫苗  港大、浸大、樹仁大學及香港復康會於1月底,以網上問卷訪問2700多名市民,約三成九願意立即接種由政府批准使用的疫苗。當中長期病患者接種意願較高,有一半人願意。問卷發現免費接種,或配有醫療保險的疫苗接種計劃,可提高受訪者的接種意欲。任職公共服務的李先生表示,「知道有疫苗接種計劃,免費當然會打,但無聽過疫苗保險,不知道是什麼。」值得一提的是問卷亦指出,有四成人士持觀望態度,希望自己是最後一批接種人士,可見疫苗副作用為成市民最大憂慮。部分醫療人員表示,本身有為自己或家人購買保險,但對疫苗保險興趣不大。其中一位前線醫療人員陳先生更坦言「不了解,不會申請亦不願意接種疫苗。」他表示現時對疫苗的效用性存疑,在疫苗表現未穩定前不會考慮接種。 政府公布自上月22日以來,截至3月4日已累計約51,800人接種第一劑科興疫苗。復必泰疫苗亦準備「開打」,預約接種人數持續上升,但首3日已有6人在接種後送院及1人離世。若然不能解決疫苗副作用,而市民又有意接種疫苗,可考慮盡早為自己和家人作好保障,萬一不幸出現任何副作用,導致健康出現問題,至少仍可獲經濟賠償。 「有經濟損失就有得賠」 如果副作用「殺到埋身」,一旦事前投保,一般可以按保單條款進行索償。但有幾點要注意,在一般情況下,由於保險計劃內無註明副作用的範圍,所有疫苗副作用均在保障範圍內。可是,從事保險業逾40年並就任於香港恒生大學數學、統計及保險學系的李彥鴻教授指出,雖然計劃無限制疫苗副作用的範圍及程度,但投保人「有經濟損失先有得賠」。李教授舉例,如果投保人在接種後感到接種部位疼痛紅腫,但沒有到任何醫療機構就診或治療,沒有經濟損失就「無得賠」。另外,若因注射非受保障疫苗、已存在的其他疾病引致的不良反應或保險計劃已列明的不保細則,均不能進行保險賠償。但投保人需留意在索價過程中必須提交書面證明證實是由疫苗直接引起,否則保險未必賠。 免費接種疫苗並非無「成本」 接種疫苗迫在眼眉,免費有保險,無疑是多一層保障。不過,保險公司推出的免費疫苗保險,並非全港所有市民都可以登記。六間保險公司,包括AIA、宏利、富衛、富通、中國人壽、中銀人壽,其合資格申請人為公司現有客戶,即只包括個人保單的持有人及受保人,以及團體醫療住員保單的受保成員(包括受保配偶及子女)。因此,若並非以上保險公司的原有客戶,打算申請宏利、富通及AIA等疫苗計劃,便需要預留一筆額外資金去開新保單才有資格申請。而OneDegree、AXA安盛則可以提供予非持有公司保單的香港居民登記。但在登記過程必須提供自己及家人的個人資料,收集到的個人資料有機會用來推銷保單。換言之,若登記了這些計劃,可能會接收到推廣訊息及來電推銷。 保障期短 市民未必受用 除了申請資格要留意,市民選擇保險計劃時亦要注意保險期限,增加保障幅度。李教授認為,(在疫苗推出初期)多數市民仍未決定會否接種疫苗,或會首先觀察其成效一段時日,但絕大部分保險公司卻只受保至2021年尾,提醒後期接種的市民未必能受保。如宏利只可保障至2021年6月30日,或像AIA友邦香港,直到2021年尾。OneDegree保障期只到三月尾,倘若不延長有效期,比對政府的安排,恐怕只有獲優先接種疫苗人士受惠,如醫護人員或長者。反之,安盛保險的保障期暫為市面上最長,為由登記成功起為期一年。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群體免疫受不同因素影響,包括接種時間、其後抗體水平不同及病毒變種。以流感例子,市民需反覆打針或反覆感染才能達群體免疫。群體免疫難以透過一次接種而建立,料數年才達到。若然市民未打算在短期內接種,可能要選擇保障期較彈性的疫苗保。再者,上述曾提及有六間保險公司只服務其客戶,李教授續指,大眾需注意原有計劃的有效期。因為這些公司推廣優惠的存續,是依託於客戶原有保單,客戶要確保原有保單的有效期超過疫苗保險推廣優惠的有效期,否則該優惠只會失效。 保誠醫護賠雙倍 疫苗保險內容細則固然重要,但相信市民最關心的莫過於賠償金額。六款保險均針對因接種疫苗後14天内所引起的副作用。友邦、AXA安盛及FT…

港人壓力爆煲 表達藝術治療成新出路

記者:李雅然、馮焯瑩、林嘉蔚 新冠肺炎肆虐,令全球經濟活動停擺,各行業被迫裁員或減薪。除生活受影響外,心理健康亦不容忽視。疫情爆發初期,市民人心惶惶,主要因缺乏防疫物資而產生恐懼。疫情持續至今超過一年,香港人難免累積了不少負面情緒,包括工作、家庭及生活上因疫情帶來的轉變,導致產生各種壓力。香港心理衞生會公布「全港抑鬱指數調查2020」,於去年8至9月訪問1336人。逾6成受訪者表示壓力來自政治或社會環境及疫情,疫情壓力亦源自與人交往機會減少及擔心患病。達中等至嚴重抑鬱程度的受訪者增至23%,創2012年以來新高。可見疫情及社會運動直接影響市民的心理狀態。要調節心理健康,不但有傳統的心理輔導,同時亦有多種藝術治療可供大眾選擇。 繪畫等於表達藝術治療? 大環境叫人不安,若想改善心理健康,除了傳統的心理輔導,近期流行的表達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也可以是出路。根據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協會指,表達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的不同之處,在於藝術治療只會以視覺藝術作治療方法,而表達藝術治療的方法主要有5個範疇,包括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及創意寫作。治療師會融會貫通五種表達方法,針對求助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令他們透過藝術的形式了解自我,從而達致自我療癒及增強自我意識。 疫情導致求助個案上升 天力亞太顧問高級顧問及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蘇瑞雯 (Sandy) 指出,因疫情而尋求協助的個案有明顯升幅。根據他們去年1至7月於亞太地區所調查的數字顯示,有42%求助者因疫情而引起心理問題而尋求諮詢,而且有68%的諮詢者為男性,可見男士們的壓力管理能力比女士低。Sandy發現求助者面對的問題,會因疫情變化而有所不同。疫情初期,求助者會因恐懼感染新型肺炎或缺乏防疫物資,而產生心理壓力,或因自我隔離而產生孤獨感及被排除感。其後,疫情掀起在家工作的模式,在家時間比以往長,導致原有的兩性或夫妻關係問題浮現,再而引發更多磨擦,形成導火線。數據亦顯示,有13%因疫情而產生工作壓力。因員工會擔心上司認為他們沒有努力工作,或沒有下班時間,長期處於工作模式,令精神壓力長期高企。至今,移民問題亦成求助的新趨勢。 中學教師初嘗表達藝術治療 即使有輔導經驗,亦未必能夠自我調整心理狀態,曾任教多年的陳老師便是如此。她主要負責高年級學生的文憑考試,但疫情下的文憑試接連受到影響,加上社會運動和長期網上授課等難關。陳老師曾經感到喘不過氣,造成長期焦慮,加上夜夜失眠,需要尋求各種心理治療。陳老師認為表達藝術治療比傳統的談話療法新穎,她也嘗試過藝術治療,但最終認為前者在不同領域下,更能有效地紓發壓力。她又指,表達藝術治療與自身藝術天分並不掛鉤,而且過程中想進行甚麼都可以,只要充分表達出來,心理就能得以治療。「我現時仍會照著治療師的教導,當遇到壓力,就自己進行表達藝術治療,以達到紓緩效果。」由此可見,表達藝術治療對減壓有一定成效。 能醫又要自醫 作為一個藝術治療師,除了為求助者提供輔助,Sandy自己也堅持終身學習。「不可以讓自己有一刻停頓,因為所面對的事情實在太多」。她指出,因每個案都有千絲萬縷的原因。要站在對方角度感受,才能顧及細微之處,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她又表示,而學懂如何抽離亦尤其重要,因為求助者會傾瀉很多心底情感出來,作為治療師要懂得抽離情緒,才能作出專業的治療方案。Sandy相信,治療過程並非單向關係,而是互相影響及成長,從而更了解自己,豐富人生閲歷。 啟蒙書籍推介 Sandy介紹一本由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的創辦人維克多.弗蘭克(Dr Viktor Frankl)撰寫的哲學類書籍。書本講述身為神經學家暨心理醫生的作者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的生活,透露如何面對逆境尋找及反思生命意義。他所創立的意義治療學對Sandy影響尤深:如何從生活中領悟生命的意義,即使面對難關,也積極地面對現實,努力追求生命意義,好好生存及生活。

財政預算案出爐 消費券代替派糖 國安開支預算急增

記者:李雅然、林雪瑩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月24日公布2021-22年《財政預算案》,預算案封面為青綠色,代表對未來懷抱的希望,經濟有起伏,財政豐儉也有周期,就如植物生長也有規律。問及派糖措施,陳茂波指現實中要「睇餸食飯」,難免令選擇有限。而預算案公布後,的確有失市民期望。 電子消費券「堅離地」? 當中最大爭議,莫過於首次推出的電子消費券。消費券會分5次派發,每月派$1000;限月內使用;不適用於海外網購等,料於暑假開始登記。措施預計有720萬人受惠,涉及開支360億元,當中行政費約6億元。對比去年全民派發現金的3.6億元行政費,高出近一半。相比直接派發現金,消費券的限制會較多,而且成本亦較高。 有市民認為派發消費券,會造成不必要的消費,可能會因此而增加額外開支,直接發放現金會更實惠。而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小商店,亦未必能直接受惠,因它們可能不支援電子支付,變相只能惠及大型企業,造成資源錯配。就長者未必能夠使用電子支付方式,陳茂波指可以八達通代替。但遺失八達通的風險相對較大,再加上有增值限額,可見其措施考慮得不夠周全。其後,陳茂波於電台節目表示,聽取市民意見後,認為派發方式及細節有調整空間,詳情將有待確實。 80億國安開支龐大 受港人高度關注的《港區國安法》,首次於預算案當中,獲發80億用以支付未來數年,關於維護國家安全的開支。但記者多次問及該筆款項的詳情,陳茂波指國安開支屬機密資料,並沒有正面回應。相關費用已於去年12月支付,已列明於2月公布的政府季度帳目,來年的預算案將不會有相關撥款。他又指,會於今年內按照《港區國安法》的要求,向立法會提交有關開支的分項預算詳情。 會上另一焦點,是關於政府早前公佈的香港電台管治及管理檢討報告中,批評其編輯管理制度存在缺失,且偏離《香港電台約章》,港台被再削預算開支約4.6%,僅得9.95億元。陳茂波在記者會被問及政府如何在不斷刪減港台預算下,仍能保證節目質素,陳茂波回應指,政府有既定機制處理。 有關市民對<<財政預算案>>的看法,香港民意研究所訪問859名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近6成受訪者對預算案表示不滿,滿意程度為回歸以來最低。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民望,最新評分為36.2分,為歷屆財政司司長最低,支持率只佔兩成七。也有受訪市民關注香港未來繼續面對財赤問題對社會發展帶來一定隱憂。 印花稅上升 港股急挫 此外,預算案亦提出上調股票印花稅稅率,由現時買賣雙方按交易金額各付的0.1%,提高至0.13%。消息一出,港交所股價大跌。陳茂波指當局充分考慮對證券市場和國際競爭力的影響,決定調整股票印花稅,計劃於8月1日實施有關調整。 港交所對政府提高股票印花稅感到失望,但明白該稅項是政府重要收入來源。當天(24日)消息公佈後,市場未做好調整稅收心理準備令股市大跌,恒指急瀉逾千點,港交所急挫近9%,港股通(滬)淨流出約118億元。港府近30年來首次加股票印花稅,過往都是調低印花稅,惹來市場人士不滿。政府預期印花稅可為下財年額外增80億元收入。美銀證券認為調高印花稅,對港交所短期營業額影響屬中性,但長遠來說,交易成本上升,對港交所擴大投資者基礎造成負面影響。

「私竇」悄悄崛起 社區健康風險惹關注

  記者:蔡穎深 吳倩宜 「私竇」顧名思義是提供私人場所給顧客作不同用途,例如:飲酒、休憩或娛樂。近年,越來越多人利用私竇去經營不同業務,而且需求在疫情下大增。當中,「私竇」酒吧最為人知曉,大多數位於在各區的工業大廈,他們沒有牌照,沒有寬敞的店舖,限聚令下「默默地」每天照常營業。酒吧業往往與市民夜生活有關,但在疫情下,一度傍晚六點過後不能營業,甚至整個業界都被政府叫停,這行業已經成為其中一個最受影響的範疇,「私竇」順理成章成為疫情下酒吧業的代替品。隨着疫情發展下,「私竇」已經成為不少人聚腳的地點,同時亦受到很多關注,例如監管和衛生問題,甚至新冠肺炎傳播病毒風險等。由於這些「私竇」,通常都是無牌經營,難免會違反一些飲食場所的規例,尤其在疫情下,一大群人聚集於一個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隱藏病患者無形中有機會傳染病毒。 顧客甘願承受風險 也要去到「私竇」消遣 這間位於荃灣的隱世酒吧和水煙私竇,乍眼一看之下人來人往,甚至充滿了經常光顧的顧客。在香港的疫情下,政府宣布所有酒吧行業的店舖都暫時關閉,仍然有不少顧客光顧私竇。受訪者李小姐是一位大學生,她表示:「在疫情前是一星期來酒吧消遣兩次,但疫情後幾乎要暫停。人是需要放鬆,更何況是在這個疫情下。(我到訪過的)私竇都是朋友介紹下而得知。」李小姐也表示,由於她身邊有很多朋友推介私竇,而且價錢較相宜,所以在疫情的時候,她也想到訪不同的「私竇」,希望感受不同的氣氛和消磨時間。另外,她也向我們展示不同「私竇」的照片。她說:「這些都是由我朋友開設或由朋友推介的私竇地點,其實很多人都是透過不同人介紹而認識這些地方,因此會比其他陌生的私竇地點較為可靠一些,所以我也經常替他們介紹一下生意。」由此可見,這班顧客不怕這傳染率高的病毒,反而來到酒吧,冒着觸犯限聚令的風險去放鬆自己。而且私竇內有不少年輕人,雖然地方比較狹窄和擠擁,但大家很容易便會很投契,對他們來說,也是認識新朋友的一個地方。 工廠大廈成藏身地 在疫情下,正常經營的店鋪面臨虧蝕和倒閉,限聚令導致生意額流失,私竇成為另類聚會場所。私竇漠視了限聚令照常營業,冒著犯法的風險開業。受訪者陳先生是一間私竇老闆,經營場所位於荃灣區的工業大廈。陳先生表示:「我們在疫情下生意額不跌反升,大多數是朋友介紹朋友,他們沒有地方去,便會來放鬆。」由於私竇大多數位於工廠區,成本壓力較低。但是在疫情下私竇店主仍然冒着巨大的風險營業,店主不會知道有沒有隱形病患者來到光顧,萬一有客人受到感染,私竇不單止是無牌營業,更加會觸犯限聚令。不過,作為私竇長期顧客的王先生表示:「私竇跟酒吧一樣都有水煙和酒,價錢比地舖更加便宜,所以依然吸引到不少年輕人光顧。」 社交平台宣傳令「私竇」更受歡迎 在疫情之前,私竇並未像現在那麼非常受年輕人歡迎。反而,一般的地鋪酒吧會較多人光顧。這些私竇大多數的消費者為年輕人,年輕人亦較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會尋找更多吃喝玩樂的地點。在網絡中很容易就能搜尋到各方面的資訊,因此網絡成為了他們尋找好去處的重要媒體。現時年輕人往往會利用社交媒體分享他們的生活,然後發佈到自己的社交網站中。李小姐也向我們表示:「社交平台上經常都會有朋友分享他們在私竇時的照片,有見過朋友去的私竇是摩洛哥風格,地方很美,就算不是去喝酒都會想去見識一下。」疫情下,大多數市民沒有好去處,私竇因而悄悄崛起,不過當中的社區健康風險卻不容忽視,帶來的安全問題,也值得各方關注。

藝術界疫情零收入 冀轉型絕地求生

記者: 鄧愷彤 郭日朗 陳希童 鄭嘉晴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一年多,防疫措施令不少行業難以營運。其中音樂及舞台藝術行業也大受疫情打擊。有業界人士表示因疫情反覆,防疫措施未見放寬,舞台重啟無期。但音樂及舞台藝術人士仍然努力堅持,盼望疫情完結的一天能重踏舞台。 兩大收入均被斷絕 無奈用影像呈現舞台劇 舞台監督Libby 為香港舞台藝術從業員工會的代表,她表示疫情期間有不少舞台藝術從業員,因受不住經濟壓力而轉行,她補充,這行業大約有八成工作來自劇場,兩成來自學校教學,但因政府實施限聚令等防疫措施,劇場不能開放,學校教學也被迫停止,所以令生計難以維持。 她表示,舞台行業很多製作都是依靠政府資助,例如來自藝發局及康文署。但政府規定,必須藉著舉辦文化節目以申請資助。但是在疫情當中,沒有任何舞台演出,政府便會要求她們把舞台劇拍攝出來以作申請。但Libby解釋,她一直以來的工作經驗和學習知識都應用於舞台藝術上,現在感覺自己彷似「突然侵佔了電影行業」, 但本身卻沒有受過拍攝電影的訓練, 所以作品質素不夠好。慢慢地,便覺得工作「只是一個交差的項目」,但坦言這是「絕地求生」的做法。 Libby 覺得疫情過後的舞台行業仍然不明朗。即使英國、美國等劇場藝術如此興盛的地方,調查顯示人們在疫情後仍然沒有意欲去劇場。何況香港是一個不視文化藝術為一線娛樂的地方,可想而知疫情之後更不會有太多觀眾。 但她表示,不期望政府「課金」救濟,只希望政府可以幫助推動觀眾入劇場,例如買一些門票給予弱勢社群觀看,又或者參考台灣的文化券政策,鼓勵市民支持舞台行業。幫助舞台行業在疫情好轉後,儘快恢復疫情前的入座情況。 年經樂隊期望 有更多香港人關注本地音樂 香港樂隊Heartshine由四位成員組成,2016年成立至今,主要涉獵的音樂類型為龐克搖滾(Punk Rock),現時四位成員皆就讀大學。Heartshine的主音Tiger 表示,疫情前樂隊主要靠演出費為收入,雖然收入並不多,但在多項防疫措施實施後,不能作現場表演,令樂隊營運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