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尹先生不願出鏡,但在先達廣場工作超過12年,見證手提電話維修業興衰。(楊景輝攝)

記者:楊景輝

歐盟早前於2023年8月17日通過修訂電池法,旨在減少對非歐盟國家進口電池的依賴,以及推動電池綠色轉型。法案指出,在2027年後,消費者能夠在電子產品生命週期的任何時間移除和更換便攜式電池,藉此延長產品壽命和減少廢棄物。但對一眾用家而言,或會改變對智能產品的使用習慣。

相關法規涵蓋整個電池生命週期,由原材料、製造、使用和回收都有規定。當中包括碳足跡監管、電池護照紀錄電池生命週期,以及提升電池的可循環規管。其中便攜式電池囊括智能電話、平板電腦、手提電腦等都需要配備能夠自主移除的電池。而歐盟對於手機業的影響亦早有先例,在2022年通過手機充電線規格統一化時,促使蘋果手機更換為Type-C充電連接埠。至2027年,相信相關電子業界亦會再迎來一波變革。

現時手機大多一體化設計(圖左),反觀以前的手機,用戶能自行更換電池。(圖右)(楊景輝攝)

用家質疑本港回收不足

為更了解一眾智能產品用家的使用習慣,本報早前以網上問卷形式收集意見,當中共有76名用家有效回應。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用戶都持有多於一款以上智能產品,擁有5款或以上佔47%,擁有3-4款佔38%,可見智能產品早已充斥市民生活當中。對於智能電話的使用壽命方面,使用一至三年便更換的佔大多數(59%),而更換的主要原因,分別為電池老化(47%),電話推出新型號(33%)。可見普遍香港智能電話用家的電話使用壽命比較短,而各大品牌每年都推出新款智能電話,當中亦不排除成為市民更換的誘因。

智能產品充斥生活,市民基本上擁有多於一款產品。(楊景輝攝)

至於舊電話的處理方面,用家意見不一,大致可以分為以舊換新賣出、作後備電話用途、閒置家中和直接丟棄四個範疇。而會將電話回收的只佔少數。為此,問卷了解到關於香港電子廢物回收情況,絕大部分的受訪用家都表示,回收點不足夠(53%)和不知道回收詳情(47%)。其原因包括用家認為沒有當眼回收點、推廣不足、不知道相關政策等,調查反映政府在電子廢物回收推廣上成效存疑。

先達維修商嘆新法成效見微

位於旺角的先達廣場,作為本港智能產品二手回收和維修的集中地。記者亦訪問在此工作的尹先生。他相信新法規推行對維修業影響不大。反而,便攜式充電器市場相信比較受影響,往後用家或會買備用電池自行更換,攜帶更加輕便亦不需「吊鹽水般掛住尿袋(充電器)」。

此外,尹先生亦表示,市場上每年追求新型號的用家大有人在,自己亦是其中一個,「年年換機,速度都快啲啦」,認為電池法對環保幫助不大。而在地面經營維修店的陳先生亦相信新法規對他們的影響不大,但談及維修以更換電池和維修螢幕上,比例約為七比三。反映新法規或仍具一定影響,其影響力仍是未知數。

市民「機不離手」,即使在等車的過程亦在使用。(楊景輝攝)

環保署回收點眾多 奈何市民認為宣傳不足

針對香港智能產品的回收情況,本報亦有去信詢問環保署。署方回覆表示,除了現行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計劃下涵蓋的8項電器外,現時並沒有就智能產品每年棄置量作分項統計,同時並未直接回應市民認為宣傳不足的問題。

就回收方面,環保署現有推行自願性生產者責任計劃,囊括相關智能產品。同時推動「綠在區區」的社區回收網絡,至今設立超過160個公共回收點,遍佈全港,當中亦有提供智能產品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