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莊曉晴 林倩彤

旅遊業本是香港主要經濟支柱,無奈新冠疫情肆虐後,機場旅客人數銳減,訪港旅客由2019年的5,500萬人次,急跌至2020年357萬人次,2022年只剩下不足605萬人次。香港旅遊業比重佔本地生產總值(GDP)已由2018年的4.5%持續下跌,加上新冠疫情夾擊下,跌至2020年只佔3.2%。面對前所未見的衝擊,雖然通關後,訪港旅客已大幅回升,截至2023年9月達2,700萬人次,而且政府推出一系列保就業計劃補貼僱主,不過,就如歷史悠久的康泰旅行社,雖曾獲補貼越900萬元,最後卻資不抵債。徨論其後星晨旅遊停業,或者其他中小型旅行社的倒閉結局,究竟旅遊業如何能夠渡過難關?

2019年至2022年訪港旅客總人次 (旅發局數據 林倩彤製圖)

疫情期生意慘淡 需精簡人手

為了精簡人手,有旅遊業界僱主表示,曾解僱公司近三分之二員工,更有員工因此轉行,投身零售業和餐飲業。本報訪問到資深旅遊從業員Cara,她從事旅遊界逾二十五年,並分享疫情時旅行社只做海外旅客到香港旅遊的生意,以及負責預訂酒店和景點門票,連帶公司員工工資亦下降25%至50%。員工只有一至兩天在辦公室工作,其餘時間在家工作,甚至被迫停工。

她無奈表示:「當時在辦公室無所事事,只是等運到。」但Cara不打算轉行,因為已從事旅遊業接近三十年,較難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又認為,旅遊業只是短暫受到疫情打擊,相信他日會復常。

有日資旅行社橫向發展業務,代購日本產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舉辦本地旅行團 吸引港人參與

由於政府撥款資助本地旅行社舉辦本地旅行團, 有旅行社舉辦了即日遊,遊歷一些著名景點,例如天際100,M+博物館和山頂等。而且與酒店合作,提供自助餐吸引參與者。Cara表示:「很多參加者覺得本地旅行團吸引,而且可以發掘更多香港著名景點。」Cara認為,舉辦本地旅行團既可以幫補旅行社,也可以帶動本港經濟,對旅遊業有一點幫助。

選擇守業而非結束 逆境中轉型

本報亦訪問到一間在港經營超過三十年的日資旅行社,他們在疫情時生意一落千丈,平均每天只有一至兩張訂單,為了生存,於是替顧客預訂隔離酒店和代購食品。然而僱主深知要長遠守護公司,提升公司業績,不能坐以待斃,故決定旅行社新的方針,需橫向擴展業務,增設零售部門建立網上購物平台,進駐零售行業,售賣由日本進口的衣服和零食,有時還會租臨時舖位,舉辦「清貨大平賣」。

「清貨大平賣」,售賣日本零食和食物(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復原需時 旅行社靜侯回歸舞台

對於近期訪港旅客大幅回升,Cara慨嘆公司暫未重啟機票部和海外旅遊部門,換句話說,暫時仍未能處理出境旅遊項目,Cara表示:「近來查詢數量翻倍,生意額雖比疫情時上升四成,不過與疫情之前情況相比仍然相差接近三成。」

預訂旅行消費模式改變 競爭趨競激烈

面對旅遊業不景氣,另一位原本投身業界工作近廿年的Venus,已因為旅行社結業,轉投零售市場,於網店工作。被問到會否重投旅遊業,她堅決表示不會:「市場競爭太大,近來有不少網上平台提供平價機票,逐漸取代旅行社服務,無疑令旅行社經營更困難」。由此看來,本港旅遊業要捱過寒冬,仍需要一段頗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