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凱盈 陳泳淇 林德蕾

網絡世界,KOL已經成為一股熱潮。但隨著互聯網愈來愈觸手可及,開始有很多的未成年人已經提早接觸網絡世界。他們熱愛拍照分享自己日常生活到社交平台,亦會因應不同主題拍照介紹不同產品。隨之而來,KOL再不是成人的專利,小朋友也可以成為KOL。有研究調查指出,兒童過早暴露在社交媒體可能會對日後身心發展有負面影響。有資深兒童輔導員建議家長應正確引導兒童使用社交媒體,亦要尊重兒童的個人意願。

成名容易但代價大 

KOL (Key Opinion Leader )譯稱關鍵意見領袖,他們在YouTube和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台大量追隨者,社群裏有一定影響力,近年來KOL界亦延伸一種兒童KOL新趨勢。一群未成年的兒童他們會自己創作內容,推銷跟自己或同齡兒童相關的產品。由於這些孩子們還沒有達到法定的成人年齡,所以出於安全起見,他們的賬號大都由父母負責運營。例如美國有位著名的KOL小朋友Ryan,三歲的時候家人就為他開設YouTube 頻道發佈玩具開箱視頻,其頻道至今累積超過3千多萬訂閱,影片被觀看次數更不勝其數。但兒童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就早早暴露在公眾之下,是一件好事嗎?

10歲Ryan以搞笑、趣緻的表情,令個人YouTube頻道吸納超過3千萬訂閱數,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男孩(網上圖片)

英國通信監管機構 Ofcom 的一份調查發現,兒童過早接觸社會媒體的負面影響包括開始花越來越多時間在網上,其次由於缺乏社交能力,難以與同齡人相處,後期更有機會演變成更嚴重的認知和情緒問題,如注意力問題、壓力和焦慮。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Vivek Murthy亦曾在新聞採訪中表示,過早接觸社交媒體對兒童有害。他表示:「十三歲以下的兒童仍在形成他們的價值觀和人際關係,因此社交媒體扭曲資訊的環境可能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成名背後 步步為營

受訪者李太的女兒,從三歲開始就接觸模特兒工作,今年僅12歲,已深受各大品牌喜愛,方小姐表示起初只是受朋友所托,又認為拍攝工作可以當作閒餘活動,才開始第一次拍攝,沒想到女兒不單樂在其中亦越發投入:「父母必須遵從小朋友意願,直到女兒有批判能力後,每次接受工作邀請之前我們都會事先詢問她的意見,而且我和先生都會避免對他的工作表現出興奮的態度,避免他為取悅我們而接受工作。」李太表示在接受拍攝工作前也會嚴謹地檢查拍攝內容及服裝以保護女兒。

無法逆轉的信任危機

被問及同行當中會否有不良風氣,李太表示的確有不少父母從小就幫其小朋友經營社交平台,某些家長不管是小朋友可愛或出醜的一面都會毫無掩飾地放上網絡,大部份小朋友都會不以為意,但亦有一些小朋友長大後對鏡頭愈來越敏感,最後甚至退出兒童模特兒工作。李太坦言:「丟失工作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小朋友與父母之間出現信任危機。」

資深兒童輔導員:父母正確引導比輔導更為重要

資深兒童及家庭輔導員郭秀紋姑娘 (Helen)依照心理學家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中曾提出的人生八階來分析,學前期的兒童普遍不介意父母將自己的影片放上Youtube或其他社交媒體。

但處於少年期以及青年期這兩個階段的兒童最容易產生罪疚和自卑心態,當他們在社交平台遇到負面評論時,所產心的負面心理影響是較大的。因此這兩個階段的兒童KOL,即使在社交平台上發表新動態,也較少會與家人分享。

對於被父母帶來輔導的小朋友,郭姑娘會用遊戲吸引他們,跟他們「破冰」,一般小朋友很難對陌生人輕易地打開心扉、暢所欲言。小朋友情緒是最簡單,以「遊戲治療」從遊戲中開始進行對他們輔導,小朋友可以透過遊戲表達他們的情緒,例如輸了,他們雖然會感到不忿,但同時可以令小朋友發洩情緒,從而會主動進行對話,有助治療的進度。

「有時候小朋友遇到困難未必真正知道,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釋放壓力,他們正正需要父母的正確指引和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