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妹姐」陳秀娟:街市小舖成一生寄託
記者 黃丹怡 1988年建立的九龍城街市,有近六百個檔口,穿過水果檔區域,就能看到了一位矯健的老婆婆,熟練地將雞稱重、浸熱水、拔毛,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每一個步驟。這位老婆婆正是67歲的陳秀娟,她獨自經營一家雞檔,被街坊親切地稱為「大妹姐」。 陳秀娟7歲開始幫母親看檔,一轉眼就是六十年。上世紀50年代,陳秀娟一家從內地來香港生活,母親為了養家糊口做了許多工作,後來在1958年決定經營雞檔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陳秀娟說:「這個雞檔剛開業的時候只是路邊攤,後來慢慢做起來才在街市裡找了固定店鋪。」 專注一生事業 「大妹姐」的母親70歲退休,她在1988年正式將雞檔從母親那接手,一直守在雞檔工作。至於為什麼會接手母親的生意,「大妹姐」這樣回答:「我是家裡的老大,家裡除了我還有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他們都不做就只能我先做了。他們各有各的工作,但我不想浪費媽媽的一番心血和招牌。」其實陳秀娟很樂意接手母親的招牌,雞檔也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妹姐」在開檔的時候總是帶著藍牙耳機,因為這樣不會妨礙她正常工作,也不會錯過客人及農場的電話。「大妹姐」每天都是早上七點半到店,晚上七點半才下班,每天工作12個小時。但她依舊精神抖擻,看不出一點疲憊,陳秀娟說:「有事情做才比較有精神,像我這個年紀的老婆婆,在家待久了會容易生病。」 拒百萬補貼守牌照 1997年,香港首次出現禽流感,家禽市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8年香港特區政府向家禽業推出自願交牌計劃,許多檔舖選擇離場,一部分選擇轉做冰鮮雞市場,還有人選擇繼續堅守祖業。據統計,政府實施計畫前,香港約有470個活雞檔;推出計劃後,全港僅剩下132個活雞檔。九龍城街市以往有十多個雞檔,現在只剩下兩檔了,「大妹姐」的檔舖是其中之一。 以「大妹姐」的檔舖規模計算,當時如果退還牌照,可以獲得近百萬的補償款,但是「大妹姐」一點都沒有動搖,堅定自己一定不會交還牌照的信念。她說:「這個檔口值九十幾萬,但是我完全不心動。當時就想著可以搏一搏,搏到就算運氣好。沒想到最後真的搏贏了,讓我可以繼續在街市裡買活雞。」 見證重要時刻 雞檔不僅僅是「大妹姐」一生的事業,更見證了他們一家許多重要時刻。陳秀娟幸福地回憶:「二兒子結婚也是在檔口行禮,新年的時候,親戚朋友也都來檔口拜年,很熱鬧!」「大妹姐」一週只休一天,連過年過節都會回雞檔開業。 每年冬至和春節雞檔生意特別好,這也是「大妹姐」一年裡最忙錄的時候。每年這個時候,「大妹姐」的子女們還會到雞檔幫忙殺雞、叫賣,這對於「大妹姐」一家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團圓。 客人亦是朋友 「大妹姐」將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經營雞檔上,也把客人當做是自己的朋友。「大妹姐」說:「自己沒讀過幾年書,也沒上過班,除了街市外,都沒同學朋友。我的街坊和客人都是我的朋友。」她小六畢業後就跟著母親在雞檔裡幫忙,生活日常都是在街市裡。「大妹姐」爽朗的性格幫她留下許多回頭客,她見到熟悉的客人都會很熱情地打招呼,並且能喊出他們的名字。她笑著說:「客人多來兩次我都可以記住他們的名字了,當作朋友一樣。」 近幾年因為疫情反覆,雞檔的生意明顯下降。但「大妹姐」並不會因此感到失落,反而很自信的說:「疫情的時候大家不太方便出門,客人會比較少,那時候我一週能休息兩三天。我的客人很多都是熟客,都在我這裡買習慣了。疫情平息之後就都來了。」 承載家人回憶 2022年10月,市建局將九龍城街市納入九龍城重建項目的範圍中。有些年輕商戶選擇遷到新址繼續經營店鋪,有些年紀大的店鋪老闆也藉此機會退休。陳秀娟今年67歲了,也到快退休的年紀,但她沒有退休的打算。她表示:「現在行動都還很靈活,做得動就還會繼續做。」看著「大妹姐」有條不紊地按照客人要求處理雞,很難看出她已經是一個六十幾歲的老人家。對於退休後的安排,「大妹姐」說:「孩子們都有自己的專業工作,如果我做不動了,鋪子就關掉。」 「大妹姐」有3個孩子和4個孫子,提到孩子們的時候她的臉上就會露出燦爛的笑容。大兒子已經移民澳洲多年,二兒子是博士畢業。她回憶說:「當時以為政府會收回牌照,二兒子結婚也是在這行禮的,當作一個紀念。」雖然「大妹姐」的丈夫已經過世十年,但現在子孫滿堂,子女每週都會來陪她吃飯,陳秀娟也感覺很滿足。「大妹姐」說:「子女過年過節都會請假來檔口幫忙,看我做事辛苦,說了好多次要請工人來檔口幫忙。」 小小的一個舖頭,是「大妹姐」一生的寄託,更承載了她一家的美好回憶。
居民反對簡約公屋意見此起彼落 測量師冀實際造價較預期低
香港政府於 2022 施政報告中提出將於 未來 5 年推出簡約公屋以解決現時住 屋問題。由於現時公屋輪侯時間過長,政府為解決輪侯市民的燃眉之急,欲推出簡約公屋解決當下問題,不過,當中選址引 起社會迴響,其中一個啟德世運道的選址 惹來不少爭議及反對聲音。在政府原先的發展計劃中,啟德一帶的土地用途,本身用作發展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如今政府沒有經過任何諮詢便一意孤行,將啟德土地改變用途,漠視市民意見,惹來一些 啟德居民不滿。
「銅」伴數十戴 注銅師青黃不接 八十高齡榮登本港「最年輕」打銅師傅
講起銅,讀者普遍印象,可能是馬季開鑼時必定會敲起的大銅鑼。這雄壯聲音,伴隨了香港重大盛事超過五十多年,象徵著新季度的開始,但是又有多少人會留意風光背後的刻苦耐勞呢?現年過八十歲的陸樹材和陸強師父,任打銅工匠超過六十年,每一塊銅片在他們的巧手下都可以變成精緻的銅器製品,而「馬季開鑼」這塊約重四十磅的銅鑼,更是他們萬中其一的製成品。
疫情中實習 醫護生易感壓力
過去三年,社會大眾在新冠疫情期間表現緊張,尤其因資訊不足而產生恐慌。醫護生相對有更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及專業知識,其焦慮指數理應較低。然而,《COVID-19 感染爆發期護理實習生的心理狀況及睡眠質量調查》針對在院的 95 名護理實習生進行研究,他們的焦慮感評分明顯高於全中國常模評分,而且睡眠質量變差。至於鄰近內地的香港,本地醫護生用了三年時間適應網上課程,2023 年 2 月 23 日,政府宣布全面復課,醫護生需重新習慣原有課程,本報發現,在面對適應困難時,醫護生亦期望得到支援。
龍騰虎躍冀相傳 千禧後傳獅有道
舞獅是一項源至1940年代的傳統藝術,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文化總有過時的一天;時移勢易,年輕人都在被西方文化和韓流等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成長,像舞獅這類傳統文化難免會逐漸褪色。舞獅衰落在即,一名00後少年對這門傳統武藝仍然抱著滿腔熱誠,寄望可再迎新春。
非法財務公司 以電話收數放債 年利率高達二百厘
疫情下失業人數急升,借貸需求亦隨之上升。不少借款人為避免影響信貸評級,會選擇向網上財務中介借貸。但這種借貸手法層岀不窮,某些非法財務公司年利息更可達二百厘,借款人若一不小心就容易誤墮陷阱而周轉不靈。當借款人無力償還時,財務公司會以非法手段要挾償還巨額債款。有法律人士建議借款人應細閱貸款協議,如果發現需繳付顧問及中介費用,應立刻停止借貸交易。
樓市乍現小陽春 用家撲入市 懶理十萬伙新樓大軍「壓境」
本港樓市去年價量齊跌,樓價普遍下挫15%,交投亦大大萎縮,其中去年一手成交只有約9,100宗,按年大減45%,約9年新低,表現教人失望。踏入2023年,中港雖然通關,惟經濟尚待復蘇,加上加息因素繼續發酵,以及《預算案》拒「撤辣」,料提振樓市力度有限,樓市前景難言明朗。更甚者,私樓供應趨增,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潛在供應達10.5萬伙,創有紀錄新高,而去年落成量亦逾2.1萬伙,創近18年新高。
政府推廣環保 惟膠袋徵費調整再惹爭議
去年10月19日,香港政府正式落實新膠袋徵費政策,於同年12月31日開始實施。新政策將每個膠袋的收費由舊政策的$0.5加至$1。以往市民購置冷凍食品可豁免膠袋收費的政策同時範圍收窄,僅限沒有或未完全包裝的食品可獲豁免。為了鼓勵市民自備袋子,環保署亦建議商戶收起平口袋,以免顧客自取,冰凍或冷凍食品如:雪糕、牛奶和包裝凍肉,不再有豁免。根據政府公佈,未有遵守新政策的商戶先會收到環保署的口頭警告,如在口頭警告後仍未改善,將會採取執法行動。環保署可向商戶收取$2,000的罰款,如重複違規,更有機會被提出檢控,商戶最高可被罰款二十萬元。
疫情間有留學租房平台「爆煲」 學生看房需謹慎
2022年3月初,為來港學生提供租房服務的「港漂家」平台,作為「二房東」對學生和房東雙方進行欺騙並做雙面合同,公司賬戶的錢也不翼而飛,從二月份開始欠交房費。在2022年上半年香港疫情最為嚴重之時,租房學生卻面臨著被房東趕出的困境。
單車意外屢創新高 政府擬立法規定佩戴頭盔
疫情期間市民集中在本地活動,單車徑也出現人滿之患,經常有「塞人塞車」情況。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致力推動「單車友善」政策,並在新界發展全面的單車徑網絡,促使騎車者數目有顯著增幅。然而,單車徑配套質素參差,以及相關法例發展相當緩慢,造成近年單車意外頻生。鑑於意外數字屢創新高,而且大部分傷亡的騎車者均沒有佩戴頭盔,運房局正研究立法,管制市民在踩單車期間必須佩戴頭盔,違者將被罰款二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