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林鄭月娥2021施政報告擬建北部都會區

特首林鄭月娥於10月6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報告以「齊心同行,同創未來」為題,內容包括國家安全、政府管治、經濟發展、民生福利、房屋及土地供應、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等多項措施。報告提出要把香港北部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開拓更多可供居住和產業發展的土地,以促進港深優勢互補,推動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政府同日公佈《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林鄭月娥表示:「這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製,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

網絡營銷新寵:你今天關注了嗎?

最近有網民到將軍澳某壽司店用餐時,將二維碼點餐紙上載至社交媒體的「香港壽司刺身關注組」,遭到其他網民「瘋狂落單」,導致該網民最後結賬超萬元。這些活躍於社交媒體的食物關注組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和商家的關注,在消費領域的影響已經超出大家的想像。有不少商家看中這股熱潮,計劃與關注組合作推廣產品。這些關注組看似簡單,其實暗藏商機,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網絡營銷的一股新力量。

外賣絕「膠」有期 實際執行不易

政府在最近發佈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中提出邁向「無廢海洋」的目標。為減少塑膠廢物進入海洋環境,政府由7月9日開始就「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擬在香港食肆分階段實施「走塑」。有環保團體則提出建立「絕膠經濟圈」,鼓勵市民自備餐具購買外賣。

香港移民潮再現 兩位90後女孩留與不留

香港民意研究所早前發佈有關香港移民潮的調查,在3月成功在網上訪問5,697名年滿12歲的香港居民。調查發現,多達21%受訪者表示,計劃永久離開香港,即每5個香港人便有一個人想移民。有移民顧問公司表示,近年港人移民比以往「更心急」,而且移民人士亦越趨年輕化。

抗疫一年 足球教練 「球」救無門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超過一年,情況一直反覆不定。各行各業都受到嚴重打擊,即使任職足球多年足球的教練亦無一倖免,疫情一波接一波地爆發。使他們的生計受到影響。康文署一度全面「封場」、政府禁止公眾聚集,足球教練復工無望,、面對「手停口停」全職足球教練又如何掙扎求存?

安心不安心?

「安心出行」推出接近半年,由最初不太受市民歡迎,直至現時,根據創科局局長薛永恒4月11日於社交平台公佈,最新下載量達377萬次。雖然下載量急升,但仍有約一半市民未有使用,出入食肆時會以登記個人資料代替。「安心出行」的推出,一方面如政府所指是要保障公眾健康,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大家對私隱問題和軟件成效的關注。早前有市民指,曾與確診者處於同一空間,卻沒有收到「安心出行」的通知,令該應用程式的防疫成效受到質疑。

市民憂疫苗副作用 保險商爭推疫苗保

記者: 范紫雪 林詠兒 林雪瑩 鄧惠心 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多,全球經濟停滯,至今各國仍未能全面控制確診人數。不少國家研發出疫苗對抗新冠肺炎,而澳門早於2月9日已經為市民提供接種服務,香港政府亦其後公佈於2月23日起,讓優先組別市民可先預約接種疫苗。26日(周五)開始為屬於優先組別的市民接種科興疫苗,而BioNTech(復必泰)亦相繼在2月27日到港。 可惜,政府一直未能確保疫苗有效和安全,為人詬病。部份市民擔心接種疫苗會引起副作用等一系列不適反應,因此接種意慾低。為此,保險公司亦藉此推出具噱頭的疫苗保險,旨在保障大眾若在接種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可獲享額外賠償。市面上有不少保險公司提供優惠,今次記者比較六間大型保險公司,包括宏利、富通、AIA友邦、AXA安盛、OneDegree及保誠旗下的免費疫苗保險計劃。由於疫苗副作用防不勝防,若市民打算接種疫苗,合適的疫苗保可以會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安全網。值得注意的是,大多疫苗保險計劃是在客戶已具有保單基礎下的「贈品」,免費為原客戶增添保障。若不是原客戶,請須購買新保單才可享受此保障。 調查發現  僅三成九人願意接種疫苗  港大、浸大、樹仁大學及香港復康會於1月底,以網上問卷訪問2700多名市民,約三成九願意立即接種由政府批准使用的疫苗。當中長期病患者接種意願較高,有一半人願意。問卷發現免費接種,或配有醫療保險的疫苗接種計劃,可提高受訪者的接種意欲。任職公共服務的李先生表示,「知道有疫苗接種計劃,免費當然會打,但無聽過疫苗保險,不知道是什麼。」值得一提的是問卷亦指出,有四成人士持觀望態度,希望自己是最後一批接種人士,可見疫苗副作用為成市民最大憂慮。部分醫療人員表示,本身有為自己或家人購買保險,但對疫苗保險興趣不大。其中一位前線醫療人員陳先生更坦言「不了解,不會申請亦不願意接種疫苗。」他表示現時對疫苗的效用性存疑,在疫苗表現未穩定前不會考慮接種。 政府公布自上月22日以來,截至3月4日已累計約51,800人接種第一劑科興疫苗。復必泰疫苗亦準備「開打」,預約接種人數持續上升,但首3日已有6人在接種後送院及1人離世。若然不能解決疫苗副作用,而市民又有意接種疫苗,可考慮盡早為自己和家人作好保障,萬一不幸出現任何副作用,導致健康出現問題,至少仍可獲經濟賠償。 「有經濟損失就有得賠」 如果副作用「殺到埋身」,一旦事前投保,一般可以按保單條款進行索償。但有幾點要注意,在一般情況下,由於保險計劃內無註明副作用的範圍,所有疫苗副作用均在保障範圍內。可是,從事保險業逾40年並就任於香港恒生大學數學、統計及保險學系的李彥鴻教授指出,雖然計劃無限制疫苗副作用的範圍及程度,但投保人「有經濟損失先有得賠」。李教授舉例,如果投保人在接種後感到接種部位疼痛紅腫,但沒有到任何醫療機構就診或治療,沒有經濟損失就「無得賠」。另外,若因注射非受保障疫苗、已存在的其他疾病引致的不良反應或保險計劃已列明的不保細則,均不能進行保險賠償。但投保人需留意在索價過程中必須提交書面證明證實是由疫苗直接引起,否則保險未必賠。 免費接種疫苗並非無「成本」 接種疫苗迫在眼眉,免費有保險,無疑是多一層保障。不過,保險公司推出的免費疫苗保險,並非全港所有市民都可以登記。六間保險公司,包括AIA、宏利、富衛、富通、中國人壽、中銀人壽,其合資格申請人為公司現有客戶,即只包括個人保單的持有人及受保人,以及團體醫療住員保單的受保成員(包括受保配偶及子女)。因此,若並非以上保險公司的原有客戶,打算申請宏利、富通及AIA等疫苗計劃,便需要預留一筆額外資金去開新保單才有資格申請。而OneDegree、AXA安盛則可以提供予非持有公司保單的香港居民登記。但在登記過程必須提供自己及家人的個人資料,收集到的個人資料有機會用來推銷保單。換言之,若登記了這些計劃,可能會接收到推廣訊息及來電推銷。 保障期短 市民未必受用 除了申請資格要留意,市民選擇保險計劃時亦要注意保險期限,增加保障幅度。李教授認為,(在疫苗推出初期)多數市民仍未決定會否接種疫苗,或會首先觀察其成效一段時日,但絕大部分保險公司卻只受保至2021年尾,提醒後期接種的市民未必能受保。如宏利只可保障至2021年6月30日,或像AIA友邦香港,直到2021年尾。OneDegree保障期只到三月尾,倘若不延長有效期,比對政府的安排,恐怕只有獲優先接種疫苗人士受惠,如醫護人員或長者。反之,安盛保險的保障期暫為市面上最長,為由登記成功起為期一年。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群體免疫受不同因素影響,包括接種時間、其後抗體水平不同及病毒變種。以流感例子,市民需反覆打針或反覆感染才能達群體免疫。群體免疫難以透過一次接種而建立,料數年才達到。若然市民未打算在短期內接種,可能要選擇保障期較彈性的疫苗保。再者,上述曾提及有六間保險公司只服務其客戶,李教授續指,大眾需注意原有計劃的有效期。因為這些公司推廣優惠的存續,是依託於客戶原有保單,客戶要確保原有保單的有效期超過疫苗保險推廣優惠的有效期,否則該優惠只會失效。 保誠醫護賠雙倍 疫苗保險內容細則固然重要,但相信市民最關心的莫過於賠償金額。六款保險均針對因接種疫苗後14天内所引起的副作用。友邦、AXA安盛及FT…

港人壓力爆煲 表達藝術治療成新出路

記者:李雅然、馮焯瑩、林嘉蔚 新冠肺炎肆虐,令全球經濟活動停擺,各行業被迫裁員或減薪。除生活受影響外,心理健康亦不容忽視。疫情爆發初期,市民人心惶惶,主要因缺乏防疫物資而產生恐懼。疫情持續至今超過一年,香港人難免累積了不少負面情緒,包括工作、家庭及生活上因疫情帶來的轉變,導致產生各種壓力。香港心理衞生會公布「全港抑鬱指數調查2020」,於去年8至9月訪問1336人。逾6成受訪者表示壓力來自政治或社會環境及疫情,疫情壓力亦源自與人交往機會減少及擔心患病。達中等至嚴重抑鬱程度的受訪者增至23%,創2012年以來新高。可見疫情及社會運動直接影響市民的心理狀態。要調節心理健康,不但有傳統的心理輔導,同時亦有多種藝術治療可供大眾選擇。 繪畫等於表達藝術治療? 大環境叫人不安,若想改善心理健康,除了傳統的心理輔導,近期流行的表達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也可以是出路。根據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協會指,表達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的不同之處,在於藝術治療只會以視覺藝術作治療方法,而表達藝術治療的方法主要有5個範疇,包括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及創意寫作。治療師會融會貫通五種表達方法,針對求助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令他們透過藝術的形式了解自我,從而達致自我療癒及增強自我意識。 疫情導致求助個案上升 天力亞太顧問高級顧問及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蘇瑞雯 (Sandy) 指出,因疫情而尋求協助的個案有明顯升幅。根據他們去年1至7月於亞太地區所調查的數字顯示,有42%求助者因疫情而引起心理問題而尋求諮詢,而且有68%的諮詢者為男性,可見男士們的壓力管理能力比女士低。Sandy發現求助者面對的問題,會因疫情變化而有所不同。疫情初期,求助者會因恐懼感染新型肺炎或缺乏防疫物資,而產生心理壓力,或因自我隔離而產生孤獨感及被排除感。其後,疫情掀起在家工作的模式,在家時間比以往長,導致原有的兩性或夫妻關係問題浮現,再而引發更多磨擦,形成導火線。數據亦顯示,有13%因疫情而產生工作壓力。因員工會擔心上司認為他們沒有努力工作,或沒有下班時間,長期處於工作模式,令精神壓力長期高企。至今,移民問題亦成求助的新趨勢。 中學教師初嘗表達藝術治療 即使有輔導經驗,亦未必能夠自我調整心理狀態,曾任教多年的陳老師便是如此。她主要負責高年級學生的文憑考試,但疫情下的文憑試接連受到影響,加上社會運動和長期網上授課等難關。陳老師曾經感到喘不過氣,造成長期焦慮,加上夜夜失眠,需要尋求各種心理治療。陳老師認為表達藝術治療比傳統的談話療法新穎,她也嘗試過藝術治療,但最終認為前者在不同領域下,更能有效地紓發壓力。她又指,表達藝術治療與自身藝術天分並不掛鉤,而且過程中想進行甚麼都可以,只要充分表達出來,心理就能得以治療。「我現時仍會照著治療師的教導,當遇到壓力,就自己進行表達藝術治療,以達到紓緩效果。」由此可見,表達藝術治療對減壓有一定成效。 能醫又要自醫 作為一個藝術治療師,除了為求助者提供輔助,Sandy自己也堅持終身學習。「不可以讓自己有一刻停頓,因為所面對的事情實在太多」。她指出,因每個案都有千絲萬縷的原因。要站在對方角度感受,才能顧及細微之處,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她又表示,而學懂如何抽離亦尤其重要,因為求助者會傾瀉很多心底情感出來,作為治療師要懂得抽離情緒,才能作出專業的治療方案。Sandy相信,治療過程並非單向關係,而是互相影響及成長,從而更了解自己,豐富人生閲歷。 啟蒙書籍推介 Sandy介紹一本由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的創辦人維克多.弗蘭克(Dr Viktor Frankl)撰寫的哲學類書籍。書本講述身為神經學家暨心理醫生的作者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的生活,透露如何面對逆境尋找及反思生命意義。他所創立的意義治療學對Sandy影響尤深:如何從生活中領悟生命的意義,即使面對難關,也積極地面對現實,努力追求生命意義,好好生存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