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退卻 市民抗疫實錄
雖然香港第五波疫情後,確診人數有所下降,由最高峰單日新增接近六萬宗,回落至七月上旬的數千宗。但疫情傳染性高,已令不少市民相繼染疫,本港醫療系統一度面臨癱瘓,不少病人塞滿醫院,疫情高峰期,有求助熱線沒有人接聽。這段期間,確診市民,究竟如何與未確診的家人「共存」呢?記者訪問了病後痊癒的市民,了解他們當時的狀況和心聲。
雖然香港第五波疫情後,確診人數有所下降,由最高峰單日新增接近六萬宗,回落至七月上旬的數千宗。但疫情傳染性高,已令不少市民相繼染疫,本港醫療系統一度面臨癱瘓,不少病人塞滿醫院,疫情高峰期,有求助熱線沒有人接聽。這段期間,確診市民,究竟如何與未確診的家人「共存」呢?記者訪問了病後痊癒的市民,了解他們當時的狀況和心聲。
為防止新冠疫情擴散及提升疫苗接種率,政府早前推出「疫苗通行證」防疫抗疫措施。由2022年2月24日開始,所有12歲以上人士進入指定場所,如餐廳、健身中心、美容院,體育場所等等,都需要根據疫苗通行證的接種時間表,接種相應的疫苗數量,究竟疫苗通行證成效有多大?為何有個別市民對接種仍然遲疑?本報記者了解過。
看到水母這種看似可愛,但近距離接觸卻可能會被螫傷的海洋生物,不少市民或會敬而遠之。不過,中華聖潔會靈風中學早在幾年前已開始挑戰飼養水母,為這種漂亮又神秘的生物,成立了「水母飼養計劃」,推廣海洋保育。然而在疫情下,不少商戶及主題樂園都需要關閉,這個計劃又是如何能夠堅持下去?
中學文憑試4個核心科目會在2024年進行改革,而中文科將不設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及卷四(說話能力),校本評核則改為閱讀匯報 (文字報告及口頭匯報各一次)。因新冠疫情影響,考評局已經取消2020年至2022年三屆文憑試的中文科口試。原訂2023年是最後一屆舉行中文科口試,但2021年10月底,考評局稱過去兩個學年因學校運作受疫情影響而決定取消。這意味著中文科口試提早告別考生,成為歷史。有人質疑中文科改革是重回會考時「死記硬背」的舊路,過去被稱為「死亡之卷」的中國語文考試,現在考生單靠閱讀和寫作就能完成,對於考生來說是福還是禍呢?
特首林鄭月娥於10月6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報告以「齊心同行,同創未來」為題,內容包括國家安全、政府管治、經濟發展、民生福利、房屋及土地供應、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等多項措施。報告提出要把香港北部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開拓更多可供居住和產業發展的土地,以促進港深優勢互補,推動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政府同日公佈《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林鄭月娥表示:「這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製,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
最近有網民到將軍澳某壽司店用餐時,將二維碼點餐紙上載至社交媒體的「香港壽司刺身關注組」,遭到其他網民「瘋狂落單」,導致該網民最後結賬超萬元。這些活躍於社交媒體的食物關注組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和商家的關注,在消費領域的影響已經超出大家的想像。有不少商家看中這股熱潮,計劃與關注組合作推廣產品。這些關注組看似簡單,其實暗藏商機,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網絡營銷的一股新力量。
政府在最近發佈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中提出邁向「無廢海洋」的目標。為減少塑膠廢物進入海洋環境,政府由7月9日開始就「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擬在香港食肆分階段實施「走塑」。有環保團體則提出建立「絕膠經濟圈」,鼓勵市民自備餐具購買外賣。
香港民意研究所早前發佈有關香港移民潮的調查,在3月成功在網上訪問5,697名年滿12歲的香港居民。調查發現,多達21%受訪者表示,計劃永久離開香港,即每5個香港人便有一個人想移民。有移民顧問公司表示,近年港人移民比以往「更心急」,而且移民人士亦越趨年輕化。
西環碼頭位處海邊,沿海一望無際,被譽為「香港天空之鏡」, 2013年更獲選為香港公共空間大獎中的「自由市民開創的空間-大獎」。最近,海事處宣布由2021年3月1日起以防疫及公眾安全為由封閉西環碼頭,今後要出示有效安全卡或工作證才能進入碼頭。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超過一年,情況一直反覆不定。各行各業都受到嚴重打擊,即使任職足球多年足球的教練亦無一倖免,疫情一波接一波地爆發。使他們的生計受到影響。康文署一度全面「封場」、政府禁止公眾聚集,足球教練復工無望,、面對「手停口停」全職足球教練又如何掙扎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