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疫情中實習 醫護生易感壓力

過去三年,社會大眾在新冠疫情期間表現緊張,尤其因資訊不足而產生恐慌。醫護生相對有更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及專業知識,其焦慮指數理應較低。然而,《COVID-19 感染爆發期護理實習生的心理狀況及睡眠質量調查》針對在院的 95 名護理實習生進行研究,他們的焦慮感評分明顯高於全中國常模評分,而且睡眠質量變差。至於鄰近內地的香港,本地醫護生用了三年時間適應網上課程,2023 年 2 月 23 日,政府宣布全面復課,醫護生需重新習慣原有課程,本報發現,在面對適應困難時,醫護生亦期望得到支援。

兒童精神科年增逾萬新症 疫情令資源不足情況雪上加霜

新冠疫情肆虐,醫療系統超出負荷,而精神科則更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兒童精神科。根據醫管局在2021年的數據顯示,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錄得11069宗新症。學校社工在網課下作用大打折扣,使兒童精神問題難以追蹤,情況令人憂慮。而逾萬兒童青少年新症中,非緊急新症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年多,眾多家長求助無門。同時,新症輪候人數呈上升趨勢,2020/21年度錄得1395宗,與2017/18年度的1146宗相較上升兩成。

第五波陰霾消退 飲食業疫後反彈

隨著第五波疫情消退,本港經濟漸見改善,一度受重創的飲食業,亦見起息,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飲食業五月份現時動向指數報58.4,較四月份56.7有所回升,其他界別如商業服務以及進出口貿易都有所改善,可見隨著限聚令放寬,個別行業經營情況出現轉機。

第五波疫情退卻 市民抗疫實錄

雖然香港第五波疫情後,確診人數有所下降,由最高峰單日新增接近六萬宗,回落至七月上旬的數千宗。但疫情傳染性高,已令不少市民相繼染疫,本港醫療系統一度面臨癱瘓,不少病人塞滿醫院,疫情高峰期,有求助熱線沒有人接聽。這段期間,確診市民,究竟如何與未確診的家人「共存」呢?記者訪問了病後痊癒的市民,了解他們當時的狀況和心聲。

安心不安心?

「安心出行」推出接近半年,由最初不太受市民歡迎,直至現時,根據創科局局長薛永恒4月11日於社交平台公佈,最新下載量達377萬次。雖然下載量急升,但仍有約一半市民未有使用,出入食肆時會以登記個人資料代替。「安心出行」的推出,一方面如政府所指是要保障公眾健康,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大家對私隱問題和軟件成效的關注。早前有市民指,曾與確診者處於同一空間,卻沒有收到「安心出行」的通知,令該應用程式的防疫成效受到質疑。

港人壓力爆煲 表達藝術治療成新出路

記者:李雅然、馮焯瑩、林嘉蔚 新冠肺炎肆虐,令全球經濟活動停擺,各行業被迫裁員或減薪。除生活受影響外,心理健康亦不容忽視。疫情爆發初期,市民人心惶惶,主要因缺乏防疫物資而產生恐懼。疫情持續至今超過一年,香港人難免累積了不少負面情緒,包括工作、家庭及生活上因疫情帶來的轉變,導致產生各種壓力。香港心理衞生會公布「全港抑鬱指數調查2020」,於去年8至9月訪問1336人。逾6成受訪者表示壓力來自政治或社會環境及疫情,疫情壓力亦源自與人交往機會減少及擔心患病。達中等至嚴重抑鬱程度的受訪者增至23%,創2012年以來新高。可見疫情及社會運動直接影響市民的心理狀態。要調節心理健康,不但有傳統的心理輔導,同時亦有多種藝術治療可供大眾選擇。 繪畫等於表達藝術治療? 大環境叫人不安,若想改善心理健康,除了傳統的心理輔導,近期流行的表達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也可以是出路。根據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協會指,表達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的不同之處,在於藝術治療只會以視覺藝術作治療方法,而表達藝術治療的方法主要有5個範疇,包括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及創意寫作。治療師會融會貫通五種表達方法,針對求助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令他們透過藝術的形式了解自我,從而達致自我療癒及增強自我意識。 疫情導致求助個案上升 天力亞太顧問高級顧問及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蘇瑞雯 (Sandy) 指出,因疫情而尋求協助的個案有明顯升幅。根據他們去年1至7月於亞太地區所調查的數字顯示,有42%求助者因疫情而引起心理問題而尋求諮詢,而且有68%的諮詢者為男性,可見男士們的壓力管理能力比女士低。Sandy發現求助者面對的問題,會因疫情變化而有所不同。疫情初期,求助者會因恐懼感染新型肺炎或缺乏防疫物資,而產生心理壓力,或因自我隔離而產生孤獨感及被排除感。其後,疫情掀起在家工作的模式,在家時間比以往長,導致原有的兩性或夫妻關係問題浮現,再而引發更多磨擦,形成導火線。數據亦顯示,有13%因疫情而產生工作壓力。因員工會擔心上司認為他們沒有努力工作,或沒有下班時間,長期處於工作模式,令精神壓力長期高企。至今,移民問題亦成求助的新趨勢。 中學教師初嘗表達藝術治療 即使有輔導經驗,亦未必能夠自我調整心理狀態,曾任教多年的陳老師便是如此。她主要負責高年級學生的文憑考試,但疫情下的文憑試接連受到影響,加上社會運動和長期網上授課等難關。陳老師曾經感到喘不過氣,造成長期焦慮,加上夜夜失眠,需要尋求各種心理治療。陳老師認為表達藝術治療比傳統的談話療法新穎,她也嘗試過藝術治療,但最終認為前者在不同領域下,更能有效地紓發壓力。她又指,表達藝術治療與自身藝術天分並不掛鉤,而且過程中想進行甚麼都可以,只要充分表達出來,心理就能得以治療。「我現時仍會照著治療師的教導,當遇到壓力,就自己進行表達藝術治療,以達到紓緩效果。」由此可見,表達藝術治療對減壓有一定成效。 能醫又要自醫 作為一個藝術治療師,除了為求助者提供輔助,Sandy自己也堅持終身學習。「不可以讓自己有一刻停頓,因為所面對的事情實在太多」。她指出,因每個案都有千絲萬縷的原因。要站在對方角度感受,才能顧及細微之處,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她又表示,而學懂如何抽離亦尤其重要,因為求助者會傾瀉很多心底情感出來,作為治療師要懂得抽離情緒,才能作出專業的治療方案。Sandy相信,治療過程並非單向關係,而是互相影響及成長,從而更了解自己,豐富人生閲歷。 啟蒙書籍推介 Sandy介紹一本由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的創辦人維克多.弗蘭克(Dr Viktor Frankl)撰寫的哲學類書籍。書本講述身為神經學家暨心理醫生的作者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的生活,透露如何面對逆境尋找及反思生命意義。他所創立的意義治療學對Sandy影響尤深:如何從生活中領悟生命的意義,即使面對難關,也積極地面對現實,努力追求生命意義,好好生存及生活。

「私竇」悄悄崛起 社區健康風險惹關注

  記者:蔡穎深 吳倩宜 「私竇」顧名思義是提供私人場所給顧客作不同用途,例如:飲酒、休憩或娛樂。近年,越來越多人利用私竇去經營不同業務,而且需求在疫情下大增。當中,「私竇」酒吧最為人知曉,大多數位於在各區的工業大廈,他們沒有牌照,沒有寬敞的店舖,限聚令下「默默地」每天照常營業。酒吧業往往與市民夜生活有關,但在疫情下,一度傍晚六點過後不能營業,甚至整個業界都被政府叫停,這行業已經成為其中一個最受影響的範疇,「私竇」順理成章成為疫情下酒吧業的代替品。隨着疫情發展下,「私竇」已經成為不少人聚腳的地點,同時亦受到很多關注,例如監管和衛生問題,甚至新冠肺炎傳播病毒風險等。由於這些「私竇」,通常都是無牌經營,難免會違反一些飲食場所的規例,尤其在疫情下,一大群人聚集於一個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隱藏病患者無形中有機會傳染病毒。 顧客甘願承受風險 也要去到「私竇」消遣 這間位於荃灣的隱世酒吧和水煙私竇,乍眼一看之下人來人往,甚至充滿了經常光顧的顧客。在香港的疫情下,政府宣布所有酒吧行業的店舖都暫時關閉,仍然有不少顧客光顧私竇。受訪者李小姐是一位大學生,她表示:「在疫情前是一星期來酒吧消遣兩次,但疫情後幾乎要暫停。人是需要放鬆,更何況是在這個疫情下。(我到訪過的)私竇都是朋友介紹下而得知。」李小姐也表示,由於她身邊有很多朋友推介私竇,而且價錢較相宜,所以在疫情的時候,她也想到訪不同的「私竇」,希望感受不同的氣氛和消磨時間。另外,她也向我們展示不同「私竇」的照片。她說:「這些都是由我朋友開設或由朋友推介的私竇地點,其實很多人都是透過不同人介紹而認識這些地方,因此會比其他陌生的私竇地點較為可靠一些,所以我也經常替他們介紹一下生意。」由此可見,這班顧客不怕這傳染率高的病毒,反而來到酒吧,冒着觸犯限聚令的風險去放鬆自己。而且私竇內有不少年輕人,雖然地方比較狹窄和擠擁,但大家很容易便會很投契,對他們來說,也是認識新朋友的一個地方。 工廠大廈成藏身地 在疫情下,正常經營的店鋪面臨虧蝕和倒閉,限聚令導致生意額流失,私竇成為另類聚會場所。私竇漠視了限聚令照常營業,冒著犯法的風險開業。受訪者陳先生是一間私竇老闆,經營場所位於荃灣區的工業大廈。陳先生表示:「我們在疫情下生意額不跌反升,大多數是朋友介紹朋友,他們沒有地方去,便會來放鬆。」由於私竇大多數位於工廠區,成本壓力較低。但是在疫情下私竇店主仍然冒着巨大的風險營業,店主不會知道有沒有隱形病患者來到光顧,萬一有客人受到感染,私竇不單止是無牌營業,更加會觸犯限聚令。不過,作為私竇長期顧客的王先生表示:「私竇跟酒吧一樣都有水煙和酒,價錢比地舖更加便宜,所以依然吸引到不少年輕人光顧。」 社交平台宣傳令「私竇」更受歡迎 在疫情之前,私竇並未像現在那麼非常受年輕人歡迎。反而,一般的地鋪酒吧會較多人光顧。這些私竇大多數的消費者為年輕人,年輕人亦較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會尋找更多吃喝玩樂的地點。在網絡中很容易就能搜尋到各方面的資訊,因此網絡成為了他們尋找好去處的重要媒體。現時年輕人往往會利用社交媒體分享他們的生活,然後發佈到自己的社交網站中。李小姐也向我們表示:「社交平台上經常都會有朋友分享他們在私竇時的照片,有見過朋友去的私竇是摩洛哥風格,地方很美,就算不是去喝酒都會想去見識一下。」疫情下,大多數市民沒有好去處,私竇因而悄悄崛起,不過當中的社區健康風險卻不容忽視,帶來的安全問題,也值得各方關注。

藝術界疫情零收入 冀轉型絕地求生

記者: 鄧愷彤 郭日朗 陳希童 鄭嘉晴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一年多,防疫措施令不少行業難以營運。其中音樂及舞台藝術行業也大受疫情打擊。有業界人士表示因疫情反覆,防疫措施未見放寬,舞台重啟無期。但音樂及舞台藝術人士仍然努力堅持,盼望疫情完結的一天能重踏舞台。 兩大收入均被斷絕 無奈用影像呈現舞台劇 舞台監督Libby 為香港舞台藝術從業員工會的代表,她表示疫情期間有不少舞台藝術從業員,因受不住經濟壓力而轉行,她補充,這行業大約有八成工作來自劇場,兩成來自學校教學,但因政府實施限聚令等防疫措施,劇場不能開放,學校教學也被迫停止,所以令生計難以維持。 她表示,舞台行業很多製作都是依靠政府資助,例如來自藝發局及康文署。但政府規定,必須藉著舉辦文化節目以申請資助。但是在疫情當中,沒有任何舞台演出,政府便會要求她們把舞台劇拍攝出來以作申請。但Libby解釋,她一直以來的工作經驗和學習知識都應用於舞台藝術上,現在感覺自己彷似「突然侵佔了電影行業」, 但本身卻沒有受過拍攝電影的訓練, 所以作品質素不夠好。慢慢地,便覺得工作「只是一個交差的項目」,但坦言這是「絕地求生」的做法。 Libby 覺得疫情過後的舞台行業仍然不明朗。即使英國、美國等劇場藝術如此興盛的地方,調查顯示人們在疫情後仍然沒有意欲去劇場。何況香港是一個不視文化藝術為一線娛樂的地方,可想而知疫情之後更不會有太多觀眾。 但她表示,不期望政府「課金」救濟,只希望政府可以幫助推動觀眾入劇場,例如買一些門票給予弱勢社群觀看,又或者參考台灣的文化券政策,鼓勵市民支持舞台行業。幫助舞台行業在疫情好轉後,儘快恢復疫情前的入座情況。 年經樂隊期望 有更多香港人關注本地音樂 香港樂隊Heartshine由四位成員組成,2016年成立至今,主要涉獵的音樂類型為龐克搖滾(Punk Rock),現時四位成員皆就讀大學。Heartshine的主音Tiger 表示,疫情前樂隊主要靠演出費為收入,雖然收入並不多,但在多項防疫措施實施後,不能作現場表演,令樂隊營運更加困難。…

遊戲機炒賣「疫」流而上

2020年,全球經濟受新冠肺炎衝擊,市況低迷,但也有一些行業異軍突起。在香港,有一行在疫情中不怕沒有顧客,不需靠政府資助,甚至更受年輕人歡迎,這就是遊戲機店。今年大賣至斷貨的掌上遊戲機和家用遊戲機被炒至天價,遊戲機業成為香港「疫」市下的商業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