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錦智 林凱瑩 冼淑燕

新冠疫情肆虐,醫療系統超出負荷,而精神科則更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兒童精神科。根據醫管局在2021年的數據顯示,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錄得11069宗新症。學校社工在網課下作用大打折扣,使兒童精神問題難以追蹤,情況令人憂慮。而逾萬兒童青少年新症中,非緊急新症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年多,眾多家長求助無門。同時,新症輪候人數呈上升趨勢,2020/21年度錄得1395宗,與2017/18年度的1146宗相較上升兩成。 (圖片取自小童群益會)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門診新症輪候人數 (資料來源: 醫管局)

新症輪候時間長 人力物力皆不足

症輪候時間令人咂舌,主要是政府給予兒童精神科的資源嚴重不足。現職香港兒童精神科病房護士的徐姑娘表示,香港只有四間醫院有兒童精神科病房,分別於屯門醫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葵涌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中心,但每間醫院平均只能接受20個兒科精神病人。然而,兒科病人的治療時期十分長,大多需要逗留三個月至一年。當中病人需要一至兩星期試藥觀察,若然病人在服藥後依然存在幻聽等症狀,需要轉用其他藥物,並再等待一個周期,直至有效控制病情,顯示現時香港病房嚴重不足。

除了缺乏病房等硬配套,人力資源同樣不足。在兒童精神科醫院的日更中,只有四名護士及三名輔助員工負責照顧20名病人,而在通宵更,人手更削減至兩名護士和一名輔助員當值。而大部份時間只有三位固定醫生,但醫生不會長期駐守兒童精神科病房,他們需要在兒童病房、急症室,和成人精神科門診遊走。在新冠疫情下,精神科護士更被調派至亞洲博覽館或竹篙灣照顧新冠患者,使精神科護理員更為短缺,情況雪上加霜。

私人醫療價格難以負擔  現職護士建議善用社會資源

輪候政府醫療遙遙無期,家長只好另闢蹊徑,求診私人精神科,但其費用高昂,因為私家診所治療方案通常為治療師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方案,並進行一對一的資詢,但離地的收費,卻把基層家庭拒諸門外。從2006年開始營業的香港心理輔導中心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
( 17歲或以下) ,新症收費達1,900元,每次覆診也需1,400元,其中超時每15分鐘更需額外收取300元,單是診金已令基層市民難以負擔。

為儘快得到治療及減低經濟壓力,父母可善用社會上其他組織,例如小童群益會、協康會、協青社及香港神託會青年新領域等提供的資源和服務,令兒童及青少年得到額外支援和復康服務。

情緒問題尋求治療途徑 (資料來源: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精神健康服務資源匱乏 醫護建議應及早介入

徐姑娘指出,香港生活節奏急促,精神壓力大眾所周知。學生要應付繁重的學業,職場人士則要面對工時長的問題。然而,兒童精神問題卻經常被忽略。童年應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期,可是近年來,香港有越來越多的兒童患上各種精神疾病。「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作出適當的治療,這會對他們在成長中造成負面影響。 」

根據政府資料顥示,香港現時提供給兒童及青年的精神健康服務有3個層級的護理,當中包括: 

  (a) 全面預防、及早察覺及早期介入; 

  (b) 針對性的評估和介入服務,以及將個案轉介;及 

  (c) 專科介入服務。 

 在2018年至2020年間,衞生署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只有49%至65%的新症能夠在6個月內完成發展,或者
行為評估,低於政府所定的70%目標,長時間的輪候更會令求診者的情況轉差。

對比外國,一些國家積極培訓精神健康從業員。澳洲政府自2002年起建立培訓架構,訓練普通科醫生提供基本精神健康服務。當完成相關培訓及頒發認可資格後,可向有需要的兒童及青年提供包括初步評估、治療規劃及低強度的心理治療的精神健康服務。現在,人手充足的澳洲能做到醫護人員與病人1:1的比例,令求診者更快地得到適切的治療。

兒童心智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周遭的事情影響,加上欠缺貼切地表達想法的能力,除了身邊成年人如家長、老師、社工等要多加留意外,教導他們相關知識也是重要的一環。現時一些精神科的護士會被派送到學校進行講座,教導學生相關知識及例如怎樣尋求協助。

兒童精神科病院遊戲區(取自醫管局圖片)
隔離室,牆身和地板鋪上軟墊,兒童可發洩情緒
(取自醫管局圖片)

有家長濫用服務 使資源更緊絀

兒童精神病房的供應本已嚴重不足, 醫護們卻仍要面臨家長濫用的問題。徐姑娘表示,有家長會將兒童精神病房當作是託管服務,在暑假時將孩子送進病房,到假期結束才接走。「由於住院的孩童需由家長辦理出院手續,有試過醫生已經向家長表示孩童情況已轉趨穩定可以出院,但家長卻拒絕。」

追根究底,會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如何照顧及教育有精神問題的孩子。徐姑娘表示,曾有一名父親將患有精神病同時正值青春期的女兒送進兒童精神病房,原因只是她女兒在網上交友而父親不知如何處理。「顯而易見,那個女孩其實並沒有嚴重的精神病或住院需要,而這些問題在青春期亦頗為常見。」無奈的是女孩又的確患有精神病,在家長要求下病房只能無奈地接收這些「病人」。

這類荒謬的個案並不是個別例子,有家長根本不懂得照顧有特別需要的孩子。徐姑娘表示,有患者在入院觀察後發現只是多動症、自閉症等常見精神疾病,根本沒有住院需要,但家長卻一再拒絕接走孩子,只因他們感到無法與子女溝通。「常見於女孩的是抑鬱等疾病,而男孩則是多動及自閉症,這些疾病其實非常依賴家長的陪伴。當孩子們得不到家長的重視,自然會做出脫序的行為,即使沒有精神病的孩子也是如此,但這些家長就因為孩子患有精神病而將他們送進病房。」

香港生活節奏急促,照顧孩子本來就已經費時,更何況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在面臨支援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無法照顧孩子的家長只能將孩子送進精神病房,但同時卻霸佔了床位,令本來已經擠擁的病房不勝負荷。要解決這些問題,只能寄望政府投放更多的資源於兒童精神病的醫療和社會教育之上,以提供足夠和全面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