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港人壓力爆煲 表達藝術治療成新出路

記者:李雅然、馮焯瑩、林嘉蔚 新冠肺炎肆虐,令全球經濟活動停擺,各行業被迫裁員或減薪。除生活受影響外,心理健康亦不容忽視。疫情爆發初期,市民人心惶惶,主要因缺乏防疫物資而產生恐懼。疫情持續至今超過一年,香港人難免累積了不少負面情緒,包括工作、家庭及生活上因疫情帶來的轉變,導致產生各種壓力。香港心理衞生會公布「全港抑鬱指數調查2020」,於去年8至9月訪問1336人。逾6成受訪者表示壓力來自政治或社會環境及疫情,疫情壓力亦源自與人交往機會減少及擔心患病。達中等至嚴重抑鬱程度的受訪者增至23%,創2012年以來新高。可見疫情及社會運動直接影響市民的心理狀態。要調節心理健康,不但有傳統的心理輔導,同時亦有多種藝術治療可供大眾選擇。 繪畫等於表達藝術治療? 大環境叫人不安,若想改善心理健康,除了傳統的心理輔導,近期流行的表達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也可以是出路。根據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協會指,表達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的不同之處,在於藝術治療只會以視覺藝術作治療方法,而表達藝術治療的方法主要有5個範疇,包括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及創意寫作。治療師會融會貫通五種表達方法,針對求助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令他們透過藝術的形式了解自我,從而達致自我療癒及增強自我意識。 疫情導致求助個案上升 天力亞太顧問高級顧問及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蘇瑞雯 (Sandy) 指出,因疫情而尋求協助的個案有明顯升幅。根據他們去年1至7月於亞太地區所調查的數字顯示,有42%求助者因疫情而引起心理問題而尋求諮詢,而且有68%的諮詢者為男性,可見男士們的壓力管理能力比女士低。Sandy發現求助者面對的問題,會因疫情變化而有所不同。疫情初期,求助者會因恐懼感染新型肺炎或缺乏防疫物資,而產生心理壓力,或因自我隔離而產生孤獨感及被排除感。其後,疫情掀起在家工作的模式,在家時間比以往長,導致原有的兩性或夫妻關係問題浮現,再而引發更多磨擦,形成導火線。數據亦顯示,有13%因疫情而產生工作壓力。因員工會擔心上司認為他們沒有努力工作,或沒有下班時間,長期處於工作模式,令精神壓力長期高企。至今,移民問題亦成求助的新趨勢。 中學教師初嘗表達藝術治療 即使有輔導經驗,亦未必能夠自我調整心理狀態,曾任教多年的陳老師便是如此。她主要負責高年級學生的文憑考試,但疫情下的文憑試接連受到影響,加上社會運動和長期網上授課等難關。陳老師曾經感到喘不過氣,造成長期焦慮,加上夜夜失眠,需要尋求各種心理治療。陳老師認為表達藝術治療比傳統的談話療法新穎,她也嘗試過藝術治療,但最終認為前者在不同領域下,更能有效地紓發壓力。她又指,表達藝術治療與自身藝術天分並不掛鉤,而且過程中想進行甚麼都可以,只要充分表達出來,心理就能得以治療。「我現時仍會照著治療師的教導,當遇到壓力,就自己進行表達藝術治療,以達到紓緩效果。」由此可見,表達藝術治療對減壓有一定成效。 能醫又要自醫 作為一個藝術治療師,除了為求助者提供輔助,Sandy自己也堅持終身學習。「不可以讓自己有一刻停頓,因為所面對的事情實在太多」。她指出,因每個案都有千絲萬縷的原因。要站在對方角度感受,才能顧及細微之處,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她又表示,而學懂如何抽離亦尤其重要,因為求助者會傾瀉很多心底情感出來,作為治療師要懂得抽離情緒,才能作出專業的治療方案。Sandy相信,治療過程並非單向關係,而是互相影響及成長,從而更了解自己,豐富人生閲歷。 啟蒙書籍推介 Sandy介紹一本由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的創辦人維克多.弗蘭克(Dr Viktor Frankl)撰寫的哲學類書籍。書本講述身為神經學家暨心理醫生的作者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的生活,透露如何面對逆境尋找及反思生命意義。他所創立的意義治療學對Sandy影響尤深:如何從生活中領悟生命的意義,即使面對難關,也積極地面對現實,努力追求生命意義,好好生存及生活。

「私竇」悄悄崛起 社區健康風險惹關注

  記者:蔡穎深 吳倩宜 「私竇」顧名思義是提供私人場所給顧客作不同用途,例如:飲酒、休憩或娛樂。近年,越來越多人利用私竇去經營不同業務,而且需求在疫情下大增。當中,「私竇」酒吧最為人知曉,大多數位於在各區的工業大廈,他們沒有牌照,沒有寬敞的店舖,限聚令下「默默地」每天照常營業。酒吧業往往與市民夜生活有關,但在疫情下,一度傍晚六點過後不能營業,甚至整個業界都被政府叫停,這行業已經成為其中一個最受影響的範疇,「私竇」順理成章成為疫情下酒吧業的代替品。隨着疫情發展下,「私竇」已經成為不少人聚腳的地點,同時亦受到很多關注,例如監管和衛生問題,甚至新冠肺炎傳播病毒風險等。由於這些「私竇」,通常都是無牌經營,難免會違反一些飲食場所的規例,尤其在疫情下,一大群人聚集於一個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隱藏病患者無形中有機會傳染病毒。 顧客甘願承受風險 也要去到「私竇」消遣 這間位於荃灣的隱世酒吧和水煙私竇,乍眼一看之下人來人往,甚至充滿了經常光顧的顧客。在香港的疫情下,政府宣布所有酒吧行業的店舖都暫時關閉,仍然有不少顧客光顧私竇。受訪者李小姐是一位大學生,她表示:「在疫情前是一星期來酒吧消遣兩次,但疫情後幾乎要暫停。人是需要放鬆,更何況是在這個疫情下。(我到訪過的)私竇都是朋友介紹下而得知。」李小姐也表示,由於她身邊有很多朋友推介私竇,而且價錢較相宜,所以在疫情的時候,她也想到訪不同的「私竇」,希望感受不同的氣氛和消磨時間。另外,她也向我們展示不同「私竇」的照片。她說:「這些都是由我朋友開設或由朋友推介的私竇地點,其實很多人都是透過不同人介紹而認識這些地方,因此會比其他陌生的私竇地點較為可靠一些,所以我也經常替他們介紹一下生意。」由此可見,這班顧客不怕這傳染率高的病毒,反而來到酒吧,冒着觸犯限聚令的風險去放鬆自己。而且私竇內有不少年輕人,雖然地方比較狹窄和擠擁,但大家很容易便會很投契,對他們來說,也是認識新朋友的一個地方。 工廠大廈成藏身地 在疫情下,正常經營的店鋪面臨虧蝕和倒閉,限聚令導致生意額流失,私竇成為另類聚會場所。私竇漠視了限聚令照常營業,冒著犯法的風險開業。受訪者陳先生是一間私竇老闆,經營場所位於荃灣區的工業大廈。陳先生表示:「我們在疫情下生意額不跌反升,大多數是朋友介紹朋友,他們沒有地方去,便會來放鬆。」由於私竇大多數位於工廠區,成本壓力較低。但是在疫情下私竇店主仍然冒着巨大的風險營業,店主不會知道有沒有隱形病患者來到光顧,萬一有客人受到感染,私竇不單止是無牌營業,更加會觸犯限聚令。不過,作為私竇長期顧客的王先生表示:「私竇跟酒吧一樣都有水煙和酒,價錢比地舖更加便宜,所以依然吸引到不少年輕人光顧。」 社交平台宣傳令「私竇」更受歡迎 在疫情之前,私竇並未像現在那麼非常受年輕人歡迎。反而,一般的地鋪酒吧會較多人光顧。這些私竇大多數的消費者為年輕人,年輕人亦較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會尋找更多吃喝玩樂的地點。在網絡中很容易就能搜尋到各方面的資訊,因此網絡成為了他們尋找好去處的重要媒體。現時年輕人往往會利用社交媒體分享他們的生活,然後發佈到自己的社交網站中。李小姐也向我們表示:「社交平台上經常都會有朋友分享他們在私竇時的照片,有見過朋友去的私竇是摩洛哥風格,地方很美,就算不是去喝酒都會想去見識一下。」疫情下,大多數市民沒有好去處,私竇因而悄悄崛起,不過當中的社區健康風險卻不容忽視,帶來的安全問題,也值得各方關注。

認清交友Apps危機 慎防愛情陷阱

記者: 許佩琳 吳詩琪 交友Apps日漸普及化 香港人「熱愛工作」,長期不定時的工作模式令都市人失去私人時間,生活圈子亦逐漸收窄。「身不由己」的香港人本來就難以認識伴侶,現時更加因為疫情關係,連娛樂活動(如Party 聚會)都暫時不能進行,單身人士就更難認識伴侶。因此,交友Apps成為他們認識異性的「最佳方法」,令不少渴望戀愛,但未曾有戀愛經驗的A0人士,選擇以交友Apps去擴大社交圈子和打發時間,同時希望把握機會結識另一半。 記者發現,目前大部分的交友Apps程式都根據用家年齡、興趣、身高、學歷和搜尋喜好作出配對。用家感到「合眼緣」就可以給”like”,沒興趣就直接”Pass”。當雙方都”like”時,即配對成功,之後便可以開始聊天。如果用家想讓更多人看見自己,亦可以選擇「課金」功能,即付錢去購買更高級數的會員制或其他功能。「課金」後,可以進行更多配對,例如可以看到對方的上線時間,或讓自己的照片出現頻率增加,這樣用家可以主動岀擊為自己增加機會,整個過程操作簡單,因此不只真心想結識朋友的人會去使用,同時也令騙徒有機可乘。 第一次約會選址奇怪 根據記者了解,城中有一些年輕人嘗過交友Apps被騙的經歷,他們表示,對方邀約的地點相當奇怪。網上論壇有網友匿名留言指: 「他們約會時會被帶往昂貴的餐廳或者美容院,原來對方可以在點餐或療程後抽取佣金,因而約會變成騙徒賺錢的方法。」有受訪者表示,在交友Apps中認識的朋友只有一種聯絡方式,也沒有共同朋友。對方給予的照片、資料和社交媒體都可能是捏造的,令真心想認識朋友的用戶極度缺乏保障。 Hillary(化名)曾經在Tinder(交友Apps)上, 結識一位自稱身高一米八且擁有八舊腹肌的23歲男子。初時男子透過應用程式與Hillary聊天表現得風趣幽默,富有學識,所以Hillary很快便答應對方一同看電影。Hillary 當天到達戲院時,還以為對方未到達,因為現場並沒有年青男子,後來才透過電話「相認」。她表示,該明男子目測已年過30歲,身高只有一米七而且擁有大肚腩。心知不妙的Hillary硬着頭皮與對方看電影,但男人在看電影過程中一直「鹹豬手」和親吻她,令Hillary在電影播放到一半時經已先行離場。回家後,她發現自己手袋多了兩個「避孕套」,進一步知道對方有其他不軌意圖,因此她很慶幸自己當時有所戒備而先行離場,從此對交友Apps抱有很大戒心。 由此可見,交友Apps認識朋友容易「中伏」。交友Apps用戶多,騙案亦隨之而多,不幸中之大幸是只遇到「照騙」,嚴重的不單會被騙取金錢,更可能被騙徒騙取感情和色相。到底網友要怎樣提防交友Apps陷阱?使用時又有甚麼要注意的地方? 如何避免墮入交友Apps陷阱 為避免交友Apps衍生出的各種網絡陷阱,有使用五年交友Apps經驗的Suki為大家整理出六個使用建議和注意事項,供大家參考。 與對方交心前,應留意以下事項: 第一,確認對方身份:若發現對方的照片和背景資料都符合「高富帥」的特點,很可能對方只是個虛構對象。現實中並沒有「白馬王子」,條件好得「離地」就應有所懷疑,不能單憑照片和背景資料就輕易相信對方。可以先透過留意對方的社交媒體,瞭解到他們的日常興趣和愛好,並仔細分析他的性格是否適合自己。 第二,小心分辨用戶真假:儘管與對方交換了社交媒體帳戶,然而社交媒體帳戶也可以是虛構的。例如朋友數目少、朋友名單中很多是亂碼名字或外國帳户、在多數相片中也沒被標籤、長期沒有Like和留言、活動量不尋常地低等等,這很有可能是假帳户。 第三,見面要注意安全:如果對方提岀見面,應告訴父母或朋友對方姓名、見面地點、時間,並在公眾地方會面,例如知名的餐廳或咖啡廳,隨時與朋友保持聯繫。如察覺對方有不良企圖時,準備充分的離場理由及計劃,立即找藉口離開。…

時裝網店流行 宣傳營銷創新

從上年的社會運動到今年的新冠疫情,香港經濟備受打擊。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61億港元,較去年同月下跌12.9%,而今年首9個月合計的臨時估計與去年同期比較下跌28.7%,其中服裝零售業按年下跌20.6%。有地區小型服裝店經營困難,店主指除了顧客少,「業主不肯減租,唯有硬著頭皮經營下去。」雖然不少實體服裝店老闆紛紛叫苦,但此時,網上時裝業務卻可能成為疫情下的贏家。

香港速遞員的理想與現實

隨著網上購物興起,負責送貨的速遞行業前景被看好。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2018年運輸、倉庫及速遞服務行業的就業人數已達228,180人,而郵政及速遞服務佔18,200人。正當不同行業面臨逆境的時候,外送行業竟能「殺出血路」,速遞員瞬間成為職場中的「搶手貨」。獨立專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一項最新報告顯示,在4月至6月的疫情高峰期,外送服務在次季帶來4.8萬個職位。以外送平台「戶戶送」為例,提供逾3,500個職位,較去年增加67%。熱鬧背後,速遞員真是一份「荀工」嗎?速遞員背後的工作又有怎樣的故事?

港青創業闖出一片天

香港受反修例運動和新冠疫情影響,各行各業備受打擊。但所謂「有危自有機」,不少九十後年輕人反而想藉此機會創一番事業。可是,香港創業家交流平台「青年創業軍」通過調查發現,超過六成香港創業者在創業兩年後會開始面對經營困難,三成創業者則在兩年內面臨公司業績衰退。在香港創業似乎有一道又一道的難關,可能面對公司的業績衰退、經營困難、競爭對手等種種問題。這次,《傳新報》向三位成功創業的年輕人取經,希望了解他們在危機中如何自處,如何突破經營困難,如何在眾多競爭對手中突圍而出。其中,諾貝爾華人領袖獎得主何朗維寄語年輕創業者:「堅持永不放棄,是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

補習興趣班網絡教學化危為機

受新冠肺炎影響,本地各類私人教育中心已停業200餘日,疫情至今亦有不少小型補習社、興趣班被逼結業。為了繼續生存,越來越多的補習社、興趣班以靈活變通的網絡教學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但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很多老師、家長和學生都表示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遊戲機炒賣「疫」流而上

2020年,全球經濟受新冠肺炎衝擊,市況低迷,但也有一些行業異軍突起。在香港,有一行在疫情中不怕沒有顧客,不需靠政府資助,甚至更受年輕人歡迎,這就是遊戲機店。今年大賣至斷貨的掌上遊戲機和家用遊戲機被炒至天價,遊戲機業成為香港「疫」市下的商業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