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龍騰虎躍冀相傳 千禧後傳獅有道

舞獅是一項源至1940年代的傳統藝術,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文化總有過時的一天;時移勢易,年輕人都在被西方文化和韓流等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成長,像舞獅這類傳統文化難免會逐漸褪色。舞獅衰落在即,一名00後少年對這門傳統武藝仍然抱著滿腔熱誠,寄望可再迎新春。

「塗」園結義 隱姓埋名 共創本地獨有文化

說起街頭文化,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會想起Rap(說唱)、街舞、DJ(唱片騎師)、滑板等流行文化。一直以來街頭文化都被認為是「次文化」,但隨著時代發展,街頭文化越來越受人關注,亦逐漸走上主流舞台發光發熱,例如滑板成為了東京奧運比賽項目,備受注目;說唱成為音樂其中一大類別。至於塗鴉,雖然是流行文化中最具歷史的其中一環,但至今仍不被社會接納,究竟塗鴉是城市美化還是皮膚癌?

網路迷因風靡 恐涉版權風險

今年9月,全球首個迷因(Meme)實體展在尖沙咀某大型商場舉行,網絡上流行的各種諷刺、惡搞、幽默圖文也登上大雅之堂,甚至很多人不惜花上幾個小時排隊入場參觀,感受這種從線上搬到線下的迷因文化。「黑人問號」、「我全都要」、「成功小孩」等搞笑圖片搭配幽默文字或符號的迷因會引起網民的共鳴,但原來儲存迷因圖,再把它們轉發出去,這兩個簡單的動作其實已經使你遊走在法律的邊緣。

潮流玩具化身另類投資工具

近兩年潮流玩具在坊間流行,這些玩具不只是童孩的玩意,還讓中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為之著迷,它們價格不菲,成就了熾熱的潮流玩具市場。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正是靠生產潮流玩具起家的泡泡瑪特 Popmart (9992) ,現已發展成一間市值約 776 億元的香港上市公司。某玩具代理商營銷經理駱嘉樑表示,香港潮流玩具市場熾熱,有人熱愛收藏,亦有人藉此炒賣投資,行業市場規模正在擴大。

「私竇」悄悄崛起 社區健康風險惹關注

  記者:蔡穎深 吳倩宜 「私竇」顧名思義是提供私人場所給顧客作不同用途,例如:飲酒、休憩或娛樂。近年,越來越多人利用私竇去經營不同業務,而且需求在疫情下大增。當中,「私竇」酒吧最為人知曉,大多數位於在各區的工業大廈,他們沒有牌照,沒有寬敞的店舖,限聚令下「默默地」每天照常營業。酒吧業往往與市民夜生活有關,但在疫情下,一度傍晚六點過後不能營業,甚至整個業界都被政府叫停,這行業已經成為其中一個最受影響的範疇,「私竇」順理成章成為疫情下酒吧業的代替品。隨着疫情發展下,「私竇」已經成為不少人聚腳的地點,同時亦受到很多關注,例如監管和衛生問題,甚至新冠肺炎傳播病毒風險等。由於這些「私竇」,通常都是無牌經營,難免會違反一些飲食場所的規例,尤其在疫情下,一大群人聚集於一個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隱藏病患者無形中有機會傳染病毒。 顧客甘願承受風險 也要去到「私竇」消遣 這間位於荃灣的隱世酒吧和水煙私竇,乍眼一看之下人來人往,甚至充滿了經常光顧的顧客。在香港的疫情下,政府宣布所有酒吧行業的店舖都暫時關閉,仍然有不少顧客光顧私竇。受訪者李小姐是一位大學生,她表示:「在疫情前是一星期來酒吧消遣兩次,但疫情後幾乎要暫停。人是需要放鬆,更何況是在這個疫情下。(我到訪過的)私竇都是朋友介紹下而得知。」李小姐也表示,由於她身邊有很多朋友推介私竇,而且價錢較相宜,所以在疫情的時候,她也想到訪不同的「私竇」,希望感受不同的氣氛和消磨時間。另外,她也向我們展示不同「私竇」的照片。她說:「這些都是由我朋友開設或由朋友推介的私竇地點,其實很多人都是透過不同人介紹而認識這些地方,因此會比其他陌生的私竇地點較為可靠一些,所以我也經常替他們介紹一下生意。」由此可見,這班顧客不怕這傳染率高的病毒,反而來到酒吧,冒着觸犯限聚令的風險去放鬆自己。而且私竇內有不少年輕人,雖然地方比較狹窄和擠擁,但大家很容易便會很投契,對他們來說,也是認識新朋友的一個地方。 工廠大廈成藏身地 在疫情下,正常經營的店鋪面臨虧蝕和倒閉,限聚令導致生意額流失,私竇成為另類聚會場所。私竇漠視了限聚令照常營業,冒著犯法的風險開業。受訪者陳先生是一間私竇老闆,經營場所位於荃灣區的工業大廈。陳先生表示:「我們在疫情下生意額不跌反升,大多數是朋友介紹朋友,他們沒有地方去,便會來放鬆。」由於私竇大多數位於工廠區,成本壓力較低。但是在疫情下私竇店主仍然冒着巨大的風險營業,店主不會知道有沒有隱形病患者來到光顧,萬一有客人受到感染,私竇不單止是無牌營業,更加會觸犯限聚令。不過,作為私竇長期顧客的王先生表示:「私竇跟酒吧一樣都有水煙和酒,價錢比地舖更加便宜,所以依然吸引到不少年輕人光顧。」 社交平台宣傳令「私竇」更受歡迎 在疫情之前,私竇並未像現在那麼非常受年輕人歡迎。反而,一般的地鋪酒吧會較多人光顧。這些私竇大多數的消費者為年輕人,年輕人亦較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會尋找更多吃喝玩樂的地點。在網絡中很容易就能搜尋到各方面的資訊,因此網絡成為了他們尋找好去處的重要媒體。現時年輕人往往會利用社交媒體分享他們的生活,然後發佈到自己的社交網站中。李小姐也向我們表示:「社交平台上經常都會有朋友分享他們在私竇時的照片,有見過朋友去的私竇是摩洛哥風格,地方很美,就算不是去喝酒都會想去見識一下。」疫情下,大多數市民沒有好去處,私竇因而悄悄崛起,不過當中的社區健康風險卻不容忽視,帶來的安全問題,也值得各方關注。

藝術界疫情零收入 冀轉型絕地求生

記者: 鄧愷彤 郭日朗 陳希童 鄭嘉晴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一年多,防疫措施令不少行業難以營運。其中音樂及舞台藝術行業也大受疫情打擊。有業界人士表示因疫情反覆,防疫措施未見放寬,舞台重啟無期。但音樂及舞台藝術人士仍然努力堅持,盼望疫情完結的一天能重踏舞台。 兩大收入均被斷絕 無奈用影像呈現舞台劇 舞台監督Libby 為香港舞台藝術從業員工會的代表,她表示疫情期間有不少舞台藝術從業員,因受不住經濟壓力而轉行,她補充,這行業大約有八成工作來自劇場,兩成來自學校教學,但因政府實施限聚令等防疫措施,劇場不能開放,學校教學也被迫停止,所以令生計難以維持。 她表示,舞台行業很多製作都是依靠政府資助,例如來自藝發局及康文署。但政府規定,必須藉著舉辦文化節目以申請資助。但是在疫情當中,沒有任何舞台演出,政府便會要求她們把舞台劇拍攝出來以作申請。但Libby解釋,她一直以來的工作經驗和學習知識都應用於舞台藝術上,現在感覺自己彷似「突然侵佔了電影行業」, 但本身卻沒有受過拍攝電影的訓練, 所以作品質素不夠好。慢慢地,便覺得工作「只是一個交差的項目」,但坦言這是「絕地求生」的做法。 Libby 覺得疫情過後的舞台行業仍然不明朗。即使英國、美國等劇場藝術如此興盛的地方,調查顯示人們在疫情後仍然沒有意欲去劇場。何況香港是一個不視文化藝術為一線娛樂的地方,可想而知疫情之後更不會有太多觀眾。 但她表示,不期望政府「課金」救濟,只希望政府可以幫助推動觀眾入劇場,例如買一些門票給予弱勢社群觀看,又或者參考台灣的文化券政策,鼓勵市民支持舞台行業。幫助舞台行業在疫情好轉後,儘快恢復疫情前的入座情況。 年經樂隊期望 有更多香港人關注本地音樂 香港樂隊Heartshine由四位成員組成,2016年成立至今,主要涉獵的音樂類型為龐克搖滾(Punk Rock),現時四位成員皆就讀大學。Heartshine的主音Tiger 表示,疫情前樂隊主要靠演出費為收入,雖然收入並不多,但在多項防疫措施實施後,不能作現場表演,令樂隊營運更加困難。…

領養動物不是一句口號

近年,養寵物在青少年中越來越流行,不少人心甘情願化身為「奴才」,伺候性格各異的寵物「主子」。但在年初,荃灣深井豪景花園發生懷疑虐畜案,有30隻寵物被人從高空拋下,導致15隻寵物當場死亡,3隻重傷後不治身亡。這起案件敲響了棄養動物的警鐘,也引來網民的熱烈討論。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愛協」)呼籲人們不要棄養寵物,而且建議最好以領養動物代替購買寵物,傳揚正確的飼養意識。

文字師歐陽昌:萬般字體 唯我至「真」

在北角開了三十年招牌店的「文字師」歐陽昌,以獨門「真體字」製作過上千個商鋪廣告招牌,現在,他的名氣及手藝依然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甚至有博物館為他展出作品。63歲的歐陽昌自稱是「真體字」專家,一生鑽研文字價值觀,他笑說「連國家一級美術師都排我下面」,還經常叫記者在網絡上搜索他的名字和作品。

新式素食有「營」有「型」

11月1日是世界純素日(World Vegan Day),這個日子是由英國素食協會主席路易斯▪沃利斯(Louse Wallis)在1994年倡議成立的。素食風氣近年在香港也愈來愈流行,不少人開始改變傳統的飲食習慣轉為素食者,面向年輕人的新式素食餐廳也越來越多,從口味清淡的普通蔬菜到仿真「素肉」,集合全球素食,推廣健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