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承泰 楊漪寧 報道

2023年3月10至12日,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一行十多人到訪世界客都廣東省梅州市,開展為期三天的參觀考察活動。期間參訪活動內容豐富且具特色,如參觀客家博物館、林風眠紀念館、葉劍英元帥紀念園、雁南飛茶園、梅州市外語實驗學校、五華縣、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參訪團對梅州市近幾年來對於客家文化的保護和推廣不斷完善甚為讚賞,表示也會大力向香港推介梅州,分享客家文化,用實際行動加強和促進梅州同香港兩地的文化交流。

香港客家兩地文化交流團合照(傳播學院攝)

曹虹院長:鼓勵學生走出去

院長表示,希望此次參加梅州之旅的學生可以通過了解客家文化的傳播形式及梅州企業在當地的傳播情況,更好地結合課程中的專業知識,幫助自己思考如何通過商業角度達到傳播文化的目的。院長期望參訪同學不僅能了解到梅州的人文,還能了解到當中的文化傳播方式,由此產生一些自己對於自身的學習以及未來工作發展方向上的思考和啟發。她提出,在疫情通關之後,傳播學院的學生們會有越來越多機會走出香港,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傳播。這當中給同學帶來的啟發,不只是看到它的歷史,它的建築、它的人文,更是從傳統傳播的角度去看各個地方如何講好它的文化故事。同時,院長表示期望同學可以去到別的地方學習其優點,並將優點領會。她期望傳播學院的學生能夠從這個過程當中,更多的領悟和啟發,反思自己不足的地方,繼而不斷的促使自己進步。

同時,院長表示她希望同學們可以開闊自己的思維與視野,不僅僅只觀察到香港的好及各方面的優勢。她希望同學們通過不斷走出去的過程來觀察其他區域及民族的文化,領略不同文化的魅力,接納並學習其他區域及民族的優點。除此之外,院長還建議傳播學院的學生思考自己所習得的知識能為其他區域及民族的文化推廣過程中作出哪些貢獻,思考自己可以運用哪些傳播學技巧來推廣文化。我期望傳播學院的學生能夠從『走出去』的過程當中,受到更多的啟發、收穫更多的領悟,反思自己不足的地方是什麽,不斷的促使自己的進步。院長如是說道。

香港客家兩地文化交流團合照 (傳播學院攝)

張志宇教授:學院未來會有更多文化交流活動

本次梅州客家文化交流活動是傳播學院自新冠疫情之後,首次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張教授表示,在疫情之前,學院幾乎每一年都有很多文化交流活動。過去學院會到上海台灣等等,現在疫情慢慢過去了,學院在未來,除了這一趟的梅州,以及接下來的江門,還可以多安排更多的一些活動。與此同時,他說道:我們可能也會安排到台灣去參訪,參訪一些選舉的活動。」

梅州歡迎晚會 (李承泰攝)

來自香港的學生Coco表示,她一直都對內地文化感到興趣,想要深入瞭解內地與香港文化間的同與異。此次的梅州之旅讓她充分領略客家飲食、建築、藝術文化的厚重與活力,也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真誠與熱情。在本次交流活動中,大同學有機會與梅州企業的管理層進行交流,因此了解到了梅州企業在自身發展與推廣宣傳方面所遇到的阻力:企業無法良好地將商業價值與傳播並增強自身影響力相結合,他們需尋找能同時了解商業價值及新聞傳播技巧的人才。通過梅州企業的實例,Coco意識到了恆大傳播學院商業+傳播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優勢,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有更明確方向。

梅州被尊為世界客都,是全球客家人的精神聖地。如何更好地宣傳與弘揚客家文化,並積極加強大灣區的融合與發展。

圍龍屋源遠流長 經久不衰的歷史背景

記者 唐千嵐 謝多娜 報道

梅州被譽為「世界客都」,每年都有大批的海內、外客家人回鄉祭祖,最讓他們眷戀的就是祖輩留下的圍龍屋。 「什麼生來四四方?什麼又是圓叮噹?什麼生來像天堂?什麼樣子像城牆?我家就是四四方,我的圍屋圓叮噹,我家裏面像天堂,高大圍樓像城墻。團團圓,四四方,祖祖輩輩住中央,風裏來,雨裏去,圍龍屋裏享安康。」 一首在梅州地區廣為流傳的童謠,道出了客家人千百年來濃濃的圍龍之情。千百年前,客家先民一路南遷,篳路藍縷,在客家地區開闢出一片天地,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圍龍屋就是最好的見證。除了可以安居,客家圍龍屋還蘊含了「方圓」「家國」「和諧」等寓意,閃爍著客家人的智慧。 

中國客家博物館內圍龍屋外觀模型 (謝多娜攝)

 梅州圍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大舉南遷,陸續遷入南方各省。當地官員將這些移民的戶籍立為「客籍」、「客家」,這正是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了防範外敵和野獸的侵擾,客家人選擇了聚族而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地區客家居民建築有不同的變化,於是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土圍樓、四角樓等民居建築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它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圍龍屋天圓地方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據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宋德劍教授介紹,圍龍屋多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進行建造,整座屋宇跨在山坡與平地之間,形成前低後高、兩邊低中間高的雙拱曲線,寓意著「山管丁」。屋宇層層疊疊,從屋後最高處向前看,是一片開闊的前景。通常,圍龍屋的前面是一方半月形池塘,也叫作「風水塘」,依水而生,寓意著「水帶財」。後面是弧形的圍龍屋,兩個半圓相合,包圍了正屋,形成一個近似圓形的整體,寓意著「天圓地方」,將整座屋宇喻為一個小宇宙,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宋德劍教授講解丙村圍籠屋 (唐千嵐攝)

 梅州圍龍屋的營建遵循了中軸對稱、主次有序的原則來進行整體的規劃和布局,而屋前半月形池塘和屋後半月形「花頭」形同太極,寓意「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這也是這種民居建築的一大特色,為圍龍屋賦予了濃厚的文化內涵。 

 由於歷史原因,客家男人多以廝守家園為恥,以出門在外闖蕩天下為榮。客家的血緣是流浪的血緣,「家而客焉」,在故土上為客,又「客而家焉」,在異鄉構築起新的家園。然而,從圍龍屋走出的遊子,卻心圍龍。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頭發花白的老人回到兒時居住的圍龍屋,故人的面孔依然清晰如初,兒時熱鬧的場景仍然歷歷在目,曾經數十戶人家住同一屋檐下,大家和睦相處,常常走門串屋。圍龍屋勾起了他們濃濃的鄉愁。圍龍屋帶有濃郁的鄉土性和地域性,這種特定地域中的鄉土建築所保留與顯示的傳統力量及民俗、民風、民情更為充分和鮮明。越是地域的就越富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世界性」。 

 弘揚客家傳統建築文化 講好客家故事 

客家傳統民居建築是對特定地理環境、自然生態環境和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典範,達到了建築形式與居住功能、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客家圍龍屋加深了人們對客家精神的了解,更有助於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做好客家古民居圍龍屋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客家人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遇到過許許多多的困難,經驗得出,他們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才能應對,因此他們建造了圍龍屋,讓一個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團結在一起。記錄著滄桑歲月的圍龍屋,樸實自然地鑲嵌在梅州市區和秀麗的山村中,以其形式多樣、風格獨特、文化內涵豐富等特點成為中國古民居建築的代表,充分顯現出客家先民的高超智慧和偉大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