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之子」黎諾維:出書述街市魚 冀普及海洋科普教育
记者:李溱晞 環境保護常被人提起,但保育海洋生態卻不一定人人都了解。到底有什麼措施、如何行動、怎樣去教育下一代,才能讓海洋持續發展?黎諾維(Keith),一個愛魚愛到要出版科普圖鑑的香港年輕人交出了他的答卷。Keith努力投身海洋科普教育,將自己愛海洋、愛大自然、愛魚的心意传递下去,希望一代人影響另一代人。 留學台灣追尋海洋夢 Keith讀幼稚園時,家中就養了一缸波子魚,年紀小小的他感到很好奇,會不斷研究其游泳時的形態。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到碩士階段,他對魚的興趣一直没有改變。回想起中六那年,他研究魚類只是用於觀賞用途,或將魚類用以繁殖後代,再售賣出去賺些零用錢。然而,當時正值應考文憑試,遇上升學前途問題時,學校生涯規劃指導為他點明一條「海洋之路」。他坦言,「曾有考慮過報讀香港城市大學,但其課程未專注於修讀海洋學」。因此,經過一番思考,他決心赴台灣修讀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的水產繁殖學系,投入那片無盡的汪洋。 研究過程確實遇到不少障礙,例如選購供實驗使用的海魚就是一大難題。他说:「有時實驗要用大型魚,如吞拿魚、鯊魚等,甚至有些更是香港沒有售賣,實在令人感到十分苦惱。」而且,他更提到在學生時期僅依靠獎學金生活,還要協助大學教授研究專題,以致購買哪種價錢適合的魚也成為他另一煩惱,他的研究進程也因此遭受不少阻礙。 但他也有不少比金錢更可貴的收穫。搜羅、研究不同的魚類時,Keith在濕街市和魚市場認識了不少從事漁業的人,也向他們學習。這個過程不僅讓他學到新知識,還幫助擴闊了專業上的人脈。他感激道:「不同的魚類愛好者能夠使我的知識更為廣博,我们亦能藉此互相請教,彌補彼此對魚類的認知。」 盼廣傳知識成出書初心 他認為出版書籍是一個讓民間智慧與科學實證結合的難得機會。從事同業的漁民或許讀書少,懂的字也不多,但是他們的優勝之處是有經驗。Keith發現,漁民對魚類皆瞭如指掌,溝通時基本上沒有隔膜。儘管如此,他仍然覺得不足夠,於是决定創作一本面向公眾的科普魚類書籍——《香港街市海魚圖鑑 》。 他歸納了三大出書原因:「第一,希望以不太學術的方式向公眾介绍不同種類的魚,就是以較為有趣的方式表達,希望能令公眾更容易接受魚類知識;第二,希望從日常生活切入,保留香港街市文化、魚類來源和捕捉方法等,讓香港人知道這些珍貴的本土生物和文化為香港所獨有;第三,從保育角度出發,凝聚學者、魚類愛好者等有共同興趣的人,建立溝通橋樑。」Keith的舉動令本地媒體爭相報道,更吸引不少人開始留意海洋生態問題。 做事最重要有熱誠 Keith表示,他除了研究魚類外,也沒什麼特别爱好,倒是喜歡釣魚、烹飪海鮮、研究食用魚的味道、質感等。其實,他的愛好都與研究魚類相關。他頭頭是道地說:「要做到某樣事情,首先要對該事情有Passion(热诚)。」他更延伸到教育下一代的話題,「要讓小朋友鍾情一件事,最重要就是培養他的興趣」。 不過,他還是鍾情於研究魚類,書中看到的標本照片全是他的心血成果。他親述了做實驗情況:「買魚後,帶回實驗室,將下垂的魚鰭拉起,再刺在發泡膠上,將幼小的昆蟲針刺下去固定,注射福爾馬林 (Formalin) ,並靜止一會。身形較小的魚,就需要靜止5-6分鐘;身型較大的魚,則需要靜止20多分鐘。但是,這實驗的秘訣是要在每1至2分鐘把清水噴在整條魚身上,以防止魚體表面或魚鰭乾涸,或出現魚鰭撕裂的情況。」 海洋保育還看政府出力 提到海洋生態平衡問題,Keith就倒抽了一口涼氣。他認為保育只能延緩物種被滅絕的速度,又提到現今全球氣候不佳、海洋酸化問題嚴重,乃是無法阻止的大趋势。即使我們不將魚類養殖在海洋酸化的區域,它們亦會游到那些區域棲息,這樣鱼类就無法避免受到污染,甚至死亡。他說:「更甚的是,有宗教信仰的信徒,抱持倡導戒殺、放生的態度,但對海洋生物反而造成更大傷害。」黎諾維早前撰寫的一篇專欄指出,有善信購買海產後,直接在附近的碼頭或附近海域放生。他以放生沙巴龍躉为例,「它們食量大,會把其他物種的海洋生物給吃掉,互相爭奪糧食,擾亂生態系統,且妨礙可持續發展,嚴重影響香港物種多樣性」。 Keith 建議政府可沿用放流的方式,亦即以人工繁殖的方法去繁殖海洋生物的後代,再將其放生至海洋水域,以維持物種豐度。他還提到,「參考現在中國內地、日本亦有使用這方法以重複利用海洋生物,這是對海洋的一種補償」。 由于普通市民能力有限,保育海洋措施可以以吸引和鼓励为主。他说:「其實不用大費周章,如果有关部门多舉辦講座,推出對市民有好處的措施,例如以回收塑膠瓶并回贈現金作為誘因,公众自然会印象深刻!市民能吸收的就是潛移默化的資訊,讲座和活动可以增加他們的海洋知識,我們環保愛好者的職責就改變他们根深蒂固的想法是。」他认为,但歸根究底,要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還是從政府開始。…
傳播學院協辦「中華民族與客家文化研討會」
記者王嘉瑩 由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協辦的「中華民族與客家文化」研討會,於2024年11月4日上午在香港恒生大學舉行。內地、台灣和香港多位學者專家出席,就中華民族與客家文化的關係、客家文化在香港與海外的傳承與弘揚,以及客家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的角色等議題,進行意見交流。 研討會由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張志宇博士主持,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林菁菁董事長發表開幕致詞,並由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頒贈紀念品予主講、主禮嘉賓。嘉賓包括: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港台經濟文化進會主席、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進會理事長李大壯太平紳士,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先生,台灣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副執行長張再興先生,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梅州社團總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葉志明先生。主辦單位還邀請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曹虹(旨言)教授、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邱坤玄教授、中國評論通訊社總編輯羅祥喜先生、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劉子驥先生,以及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仇長根教授等人發表專題演講。 此外,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台灣事務部代表,香港新界大埔鄉事委員會主席林奕權先生,梅州市政協常委、香港新界大埔鄉是委員會首席副主席陳笑權先生,台灣大埔前鄉長官建安先生,以及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師生、台灣數所大學的師生亦出席此次研討會。 研討會中,李大壯指出,此次深入討論「中華民族與客家文化」非常有意義,不僅有助了解兩岸文化異同之,還能探討這些差異背後的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交流建議,促進兩岸交流。郭偉峰提到,「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客家精神需開拓新視覺,包括尊祖敬宗、耕讀傳家、開拓進取及興家報國,這些都能促進兩岸的融合與發展」。張再興則分享他在台灣的教育經歷,強調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性。葉志明也提到,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已舉辦多場「講客堂」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參與研討,促進三地青年在中華民族情感上的交融。 曹虹(旨言)以印尼華僑身份分享了印尼華僑客家文化,指出印尼客家文化在當地社會的影響體現在諸多方面,客家人在印尼經營了許多成功企業,參與社會公益,展現出對客家文化的自信及傳承。邱坤玄認為,客家文化是促進兩岸和平發展與民族復興的重要因素,「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是台灣 40 歲以上人民的共同意識,中華文化是倫理道德、行為規範的根源」,台灣的客家文化源於大陸,兩岸交流是促進兩地和平發展的重要因素。羅祥喜則指出,客家先人根深蒂固的民族信仰是族群情感認同及客家傳承的重要因素。劉子驥以「台灣客家遷台二百年的家族史」為題,介紹了客家族群獨有的「義民爺信仰」。最後,仇長根表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客家文化屬於同一個根脈,血脈相連;粵港澳台客家在兩岸融合方面大有可力。
街頭表演受挑戰 政策支援欠保障
在旺角彌敦道及西洋菜南街,幾乎每晚都有街頭表演者彈奏樂器或放聲高歌。在表演者四周,還經常聚集了許多駐足欣賞的觀眾。但是,這些街頭表演有面臨被警察「抄牌」的風險,圍觀市民也有表示經常被警察打斷觀賞的雅興。早前,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發表了《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提出要「完善文藝創意產業生態圈,推動文化藝術和創意之風」。街頭表演作為本港文化藝術的組成部份,多年來是一個爭議性的話題,從支援或規管街頭表演到警察執法的灰色地帶,本港街頭表演發展的方向尚未明朗。
本港環保政策發展緩慢 冀ESG揭開永續發展效力
香港政府近年大力推行環保政策,如綠在區區、垃圾徵費等。然而,綠在區區於18區均設立不同固定或流動回收點,主張從源頭減廢成效成疑;而垃圾徵費亦兩度押後,期間推行困難重重。雖然最近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投資亦愈見關注,作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指標,究竟在推動企業環保上發揮了怎樣的效用?
ESG推動九巴換「綠新裝 」
為進一步落實環保,現時,道路上已經可以見到很多電動車身影,當中有不少是已投入服務的電動巴士。本港政府於2022年的施政報告中,已提及爭取2035年前將碳排放總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為了邁向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的目標,政府設立了各種減碳措施,包括節約能源、推動綠色運輸及推動全民減廢。當中的推動綠色運輸是指,為加快運輸業低碳轉型,推動電動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車。
集卡式遊戲價格高昂 一張卡可買一車一房
集卡式遊戲是一種多年來都受歡迎的卡牌遊戲類型,玩家通過收集各種不同的卡片來構建自己的卡組或卡牌收藏。他們可以透過購買、交換或通過遊戲內的挑戰來獲得新的卡牌,並根據自己的策略和目標來組建卡組。集卡式遊戲提供了對戰或合作的遊戲模式,玩家可以與其他玩家進行刺激的對戰,或合作解決遊戲中的難題。遊戲開發商通常會定期推出新的卡牌,以增加遊戲的內容和持續吸引玩家的參與。在香港,集卡式遊戲受到廣泛歡迎,吸引了許多玩家參與,這也為卡牌遊戲市場帶來了商機。越來越多玩家投入卡牌遊戲行業,開設商店或提供相關服務,以滿足玩家的需求。
綠色甲廈活化長沙灣區 企業減排節能 慳兩成半支出
近年港府積極提倡節能環保,環境、社會及管治(ESG)亦席捲商界。然而建築物的耗電量約佔全港總耗電量九成,並製造逾六成的碳排放。對此,房地產加入ESG元素屬大勢所趨,市場亦將關注力投放在可持續發展。有國際物業代理顧問指出,含ESG元素的物業可增加其競爭力和可持續性,不少大型企業或公司均願意額外支付租金以獲取ESG認證,尤其跨國公司,會特別要求寫字樓具備環保設計元素和配套。
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 短期援助長期困局?
近年移民潮導致不少專業醫護人員離開香港,本地醫療系統面臨資源不足的挑戰。香港醫管局在2022年推出「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抵港醫生薪酬與本地副顧問醫生起薪點睇齊,即每人約120,000港元月薪,待遇豐厚,相當於內地一年薪酬。
內蒙古專才跨境到港大上班 冀成大學教授 惟無意落地生根
香港移民潮下「人手荒」問題惡化,政府早已積極推出ASMTP專才計劃,冀為港注入新動力、提振勞動力市場。事實上,香港工作深圳居住成為許多內地來港「打工仔」的選擇,來自內蒙古的張小姐是其中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