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倩婷 王于佳潼 

港隊在東京奧運大豐收,囊括1面金牌、2面銀牌和3面銅牌,創下港隊歷屆奧運最佳戰績,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金牌項目——劍擊。兩位首度參加奧運的港隊劍擊運動員張小倫及連翊希接受了本報邀請,分享他們有趣的奧運之旅和難忘的運動回憶,鼓勵年輕人勇於追夢,敢於成功。

首創奧運直播

由於疫情關係,運動員無法離開奧運村,生活比較單一,但香港劍擊隊老將張小倫反而受此啟發,在社交媒體上開直播分享奧運趣事。張小倫笑稱自己是奧運開直播第一人:「長時間在房間,我們也有壓力,也想和隊友外的人傾訴,因此突發奇想試一試開直播。沒想到一場直播會有三萬多人看,原來觀眾都對奧運期間的運動員生活非常好奇。」

開始奧運直播後,張小倫便拉著隊友張家朗、吳諾弘及蔡俊彥頻頻與觀眾交流,張小倫說:「我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溝通方式,讓大家了解運動員在奧運村的生活,拉近奧運與市民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宣傳了劍擊運動。」他還笑言:「可以說我們已經成為劍擊這個領域的Idol(偶像)啦,我們也會在不同的平台和活動中推廣劍擊這項運動。」

直播截圖。(李倩婷提供)

港隊共贏競爭

對於張小倫和連翊希來說,最難忘的事莫過於張家朗奪獎,無論在賽場上還是電視旁,隊友們都為家朗吶喊助威。張小倫是港隊大師兄,他認為劍擊隊的成功有賴於隊員間你追我趕的共贏競爭狀態。他笑著說:「我做運動員的經驗多一些,一起訓練的時候他們會尊重我,同時我也會追趕他們的進度,因為如果我都不認真訓練,他們看到我偷懶,可能會跟著偷懶。如果我到現在這個階段還可以做到認真訓練,那他們為什麽做不到呢?」連翊希亦提到港隊氣氛和睦,「我感到很幸運,港隊可以邀請到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教練進行指導,隊裡又有成績好的隊員帶著訓練,大家就會進步更快。」

港隊奧運男子花劍團體。(受訪者提供)

劍擊配套優化

在體育配套方面,張小倫表示,看到今天的訓練條件和往日相比有非常大的改善,他也十分欣慰。他說:「以前的訓練場地很小,配套資源設施不能及時更新,外出比賽的時候最多只能支付兩三個人的費用,但是現在的練習場地更大,平日都可以用作訓練。」

食宿方面他也感到更貼心。他說:「我們現在有宿舍,你們看到的那棟大樓就是,同時還增加了很多娛樂場所,比如音樂室、活動室等。食物也比之前更好,團隊配備了營養師幫助準備食物,對控制運動員的飲食有很大幫助。」除訓練外,港隊還安排補習社幫助運動員補習文化知識,支持他們修讀學位。張小倫解釋:「現在很多大學可以接受運動員繁忙的日程安排,正常學生三至四年讀完一個學位,我們運動員因為出去打比賽,可能要五至六年才能完成」,但以前的運動員沒有這麼多選擇,想讀書並不容易。

疫情成訓練靈藥

近兩年疫情肆虐全球,但亞洲地區的疫情控制較好,港隊訓練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連翊希說:「這兩年疫情關係,外國很多場所關閉,甚至無法訓練,有可能對(運動員的)狀態造成影響,但對我們的影響不大。」另外,因為防疫需要而進行封閉式訓練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運動員提高專業水平。張小倫表示,其實疫情對訓練也是一件好事,年輕的運動員可以打好基礎,技術上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好的調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劍擊隊的成功離不開出色的教練指導,當然運動員的個人能力與狀態也至關重要。張小倫說道:「我現在真正領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果不是很努力,可能很多要求都無法達到。」

香港男子劍擊運動員張小倫。(受訪者提供)

照顧自己的身體 也是運動員的職責

說起奮鬥經歷,連翊希憶述最難忘的一次受傷是在大專最後一年脫骹。她說:「其實受傷每個運動員都有,我那一次就是因為大意。平時比賽都要熱身,那次是大專比賽,我以為難度不高,就輕敵了,結果一撞就受傷。這個脫骹問題也纏繞了我幾年時間,肩膊時不時會不舒服,所以就學到好好照顧自己身體,也是運動員的職責。」張小倫補充:「老實說人不是機器,都會受傷,體育學院現在有很多科研部門運用技術幫我們解決問題,體院整個團隊對運動員幫助很大。」

張小倫在2012年登上劍擊生涯的一個高峰,同時也迎來了他的黑暗時期。張小倫在預備倫敦奧運前夕的一次計分賽中不慎腰部受傷,下半身近乎癱瘓,「當時我三個月都在床上休養,不能動也睡不好,那時候我要吃抗抑鬱藥,接受針灸治療和按摩等等。在最高峰時期跌落,對我打擊很大。」張小倫經歷過低谷,也曾想過放棄,但奇蹟康復後,他的身體和狀態比以前更好,加上隊友和教練的支持,他再次燃起對劍擊的熱情,重新出發。

退役劍手出路廣

張小倫和連翊希對未來的發展態度積極。提到退役後的生活,連翊希表示:「運動並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可能退役之後會發現世界很大,有很多事情可以去探索。以前很多運動員退役後通常會做教練,但其實我也看到很多人會自己做生意,例如開劍擊館等等,有些甚至會去政府機關或進奧委會從事體育相關工作。」對未來職業發展,連翊希笑言自己應該還是會從事體育類工作,她有想過做體育記者或主播,或許會遇上困難,但她還是想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

張小倫則表示對做生意更感興趣:「我其實有自己創立的劍擊學校,希望向更多人推廣劍擊運動,未來也許會舉辦更多比賽讓小朋友參加。這樣也可以推動香港劍擊運動發展。」他還透露之前也經營了幾間餐廳,在香港和內地都有,退役後會開展自己的第二個人生。

港隊女子重劍運動員連翊希。(受訪者提供)

劍擊需各方支持

香港寸土寸金,場地不足、租金昂貴是各行各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劍擊也不例外。張小倫認為場地不足的結果就是大規模比賽較少:「如果香港本地有更多配套設備和場地的話,這個運動會更普及。」

目前,體育學院內的劍擊訓練設施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連翊希說:「一條劍道是兩個人用,現在劍擊館有13條道,夠26個人打,之前其實是足夠的,但現在有時會有上百人練習,所以就要爭劍道了。」另外,連翊希認為人手不足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畢竟成績這麽好的項目很多小朋友都想玩,但我們教練人手真的有限,雖然現在還好,可是三五年後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

風光背後,香港運動員收入偏低也是不爭的事實。根據《精英訓練資助評核準則 2022-2023》,奧運項目的成年全職運動員每月標準資助金額從最低HK$7,130到最高HK$41,030不等。運動員參加各項賽事的成績排名將決定資助金額的數量,主要比賽有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杯(總決賽)、奧運會、亞洲錦標賽、全國運動會等。這種根據運動員當年比賽成績決定下一年薪金的制度,一方面使得成績優異的運動員獲得應有的資助;另一方面,如果運動員受傷無法參加大賽,那下一年的工資就會被打回原形。連翊希說:「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工資無法保證基本生活,其實很難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這個全職運動員的行業。」

連翊希認為,如果想延續本次奧運取得好成績帶來的劍擊熱潮,「最重要的是現役運動員要更加努力,做好成績,不要讓這個熱潮一次就結束,也要令香港人覺得其實小朋友不是只有讀書才有出路,玩運動一樣可以有成就。」

張小倫認為如果想要保持現在的好成績,必須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像金字塔一樣,下面的基礎需要很多人參與,這樣一路推上去才會有更多機會。」同時,他自己也表示會在不同社區、學校、俱樂部等地方推廣劍擊,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加入這項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