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英揚 黎穎彤

消委會與食安中心近日揭發市面,有部份台式珍珠奶茶,一杯含糖量達到14粒方糖,遠超成年人一日所需攝取正常份量,事件引起大眾對食物營養標籤重要性的關注。本報特意對熱衷購買台式珍珠奶茶的大專生,作有關營養標籤的問卷調查,同時訪問註冊營養師吳耀芬,了解正確閱覽營養標籤的方式,並且探討使用強硬手段,限制某部份食品,於市面售賣的做法是否恰當。我們更發現,有部份市民直言,一直沒有重視營養標籤。

認可營養師吳耀芬提出,學校可以教導學 生營養知識及營養標籤。(受訪者提供照片)

營養標籤有攻略 政府需以身作則

對於如何閱讀營養標籤及購買適合自己的產品,吳耀芬建議市民可以先留意營養標籤的食物參考量,例如每100毫升、每食用份量或每包裝。了解基本資料後,可以進一步閱讀能量及另外7種營養素的含量,包括蛋白質、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及鈉。由於有些產品列出的食用份量不同,她亦建議市民可以把產品換算成100克,再比較兩者的營養價值,避免計算出現混淆。

坊間有意見認為,政府需要教育兒童及長者閱讀營養標籤,吳耀芬認同政府有需要作出相關行動。在教育兒童方面,吳提出學校可以教導學生營養知識及營養標籤,並將其納入為學校課程之一,讓學生更全面地接收知識。另外學校可以舉辦推廣活動,吸引同學去認識及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至於教育長者方面,她建議政府可考慮在社區中心舉行活動,從不同活動中教導長者閱讀營養標籤。而社區中心亦可以提供一些食物包裝樣式給長者,讓他們更明白如何閱讀營養標籤及增加活動的趣味性。

卓先生指,在購買零食時也會看看營養標籤,但不太清楚如何分辨。

黃先生指,平時較少留意產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籤,也不太清楚標籤中不同成份的作用。

「營養素」聲稱你要知 少糖低脂一看即知

本報發現現時本港食品上「無糖」,「低脂」這些字眼都有嚴格監管,但部分字眼如「少糖」,「較少糖」等似乎仍未有相關監管工作。本報就此訪問註冊營養師吳耀芬,就目前香港食物包裝上有哪些字眼受到監管、巿民又應該根據什麼準則選擇產品?對於上述的疑問,吳耀芬提出市民可以重點留意一種名為「營養素聲稱」的營養標籤——這種標籤清晰界定了各種「少糖」、「低鹽」等字眼的出現條件。進一步來說,營養素聲稱可分為三種:營養素含量聲稱、營養素比較聲稱和營養素功能聲稱。

吳耀芬補充,雖然營養素聲稱是一個可靠的指標,但市民要注意有些產品是無糖但高脂,如無糖餅乾、無糖朱古力;而有些產品是低脂但高糖份,如水果乾、果汁。所以市民除了要留意營養素聲稱外,亦要留意食品的營養素,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

學生對營養標籤零概念 懷柔手段方為上策

本報以問卷形式訪問逾50名大專程度人士,了解他們對營養標籤的認知,逾五成受訪者表示,不會在選購食物時閱讀營養標籤。即使有閱讀營養標籤習慣的受訪者,當中只有大約25%,會因為營養標籤而購買該產品。另外,只有66%受訪者明白標籤內容。

為了關注學童健康,現時有部分學校會限制小食部銷售不健康的食物,本報亦請教吳耀芬,有關限制全港所有學校,售賣不健康食物的可行性。

吳耀芬認為,限制小食部銷售不健康的食物,是個治標不治本方法,因為學生可以從超級市場中購買小食,再帶回學校跟朋友分享。要真正解決問題根源,學校應多教育學生如何選擇健康食物,從而令學生主動不購買非健康的食物。

標籤問題存在已久「白武士」食安中心屢次發聲

近日食安中心與消費者委員會聯手作出對市面上流行的台式飲品的調查,結果有五款每杯糖含量超出世界衞生組織,每日游離糖攝入量建議的上限,而港人最愛的珍珠奶茶中,每一份珍珠的糖分已達每日游離糖攝入限量逾兩成。除台式飲品外,食安中心一直致力揭露各種食物標籤上的隱患,更有製作海報提醒消費者如何鑑別食物標籤。

食安中心曾於一月發現,美國一款預先包裝蛋白質棒,未有在其標籤上標示含有花生成份,中心立即作出調查及知會商戶將有關商品下架。而於同月初,中心亦發現意大利一款進口檸檬汁未有在標籤上標明防腐劑成份,於是立刻通知業界停止售賣該商品及聯絡進口商跟進事件。而中心的網址上,亦有各種海報教導消費者,如怎樣辨別食物致敏物標籤。

林林總總零食背後的標籤內容值得關注(黎穎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