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內蒙古的張小姐表示在香港感受不到歸屬感不打算在此扎根(梁德培攝) 

記者:梁德培 劉兆儀 宋嘉朗

香港移民潮下「人手荒」問題惡化,政府早已積極推出ASMTP專才計劃,冀為港注入新動力、提振勞動力市場。事實上,香港工作深圳居住成為許多內地來港「打工仔」的選擇,來自內蒙古的張小姐是其中一份子。她在深圳租屋在港大上班成為了「跨境上班」一族獨自置身異地不同的生活習慣和語言令她難以融入社會圈子,她直言「香港只是我的中轉站,未來應該會回內地。」 

 

兩度南下遷徙  

90後張小姐在內蒙古出生長大,自小喜歡做研究到了初中父母將她送進北京寄宿學校讀書,之後更獲得中國最高科學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的生態學碩士學位。也是在這個時候,張小姐的教授為她撰寫推薦信,提供在港的進修機會後來在香港大學擔任實驗室助理員一職,這鼓舞了張小姐要成為大學教授的決心。然而,她來到香港後發現租金和日常消費物價昂貴,為了省錢,她獨自在深圳租住一間30平方米(約270呎)的單人公寓,月租1750元人民幣(約1,924港元),每日花約2小時深港來回上班 

張小姐在香港大學嘉道理生物科學大樓擔任實驗室助理員一職(劉兆儀攝)

 成為跨境上班族,除了要有意志天天早起衝關,交通成本亦是張小姐考慮的問題為了節省車資,她現時每日從深圳福田口岸附近出發,乘坐港鐵從落馬洲站到上水站時出一次閘,以月票支付上水至紅磡站的車資,同自行購買餘下車程費用。她分享自己曾實測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例如大巴、小巴以及穿梭巴士不等經過數星期「實驗」以及學習「小紅書」各種跨境上班的「省錢大法」,在確保有充足睡眠的情況下,她最終選擇了這個可以令她每天節省近20元的路線。 

張小姐乘坐港鐵從落馬洲到上水站時出一次閘,以取車程優惠(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語言文化大不同 「豬肉都吃不慣 

語言和生活習慣的差異是許多港漂面對的挑戰,張小姐也不例外。她表示自己的母語是蒙語,到了北京後才開始學習普通話和寫漢字不精英語,對粵語更是一竅不通。她說道周遭的同事大部分都是說粵語的本地人和外國人因此沒有信心與其他同事交流對話。語言不通的問題不止影響了她的工作,更影響了日常生活。在外用餐或者購物時,張小姐曾因不懂粵語而在便利店與店員「雞同鴨講」,張小姐苦笑:「想買瓶喝的,店員都聽不懂」。 

另一邊廂,兩地的生活差異也成為張小姐不能融入香港生活的一大原因。以飲食為例她以往多以羊肉為主食而且口味偏重,因為香港大部分餐廳甚少提供羊肉,因此她也只好忍痛少吃羊肉,儘量嘗試其他肉類。

張小姐表示生活文化大不同  (梁德培攝)

 

面對在港生活成本高企 回眸內地感親切

張小姐轉眼在港工作不足半年,但已決定不在香港扎根,她認為自己始終漂不進香港這個圈兒。「雖說香港也是華人區,但我感受不到歸屬和安全感。」數據顯示,近年內地來港學生越來越多,但內地生畢業後選擇離港的數字同樣上升。根據「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2021年留港的內地生為6105人,較2019年的9757人,跌近四成 

張小姐直言,香港發展的機遇她毫不質疑,她原本以為自己漂泊之旅會在這裡結束,也有想過能在這裡置業安居,但現在她沒有信心可以負擔這裡的生活成本房租高、儲蓄難、醫療設備緊張,這些現實問題令她再三卻步。她補充,現時在擔任的實驗室助理員是「一年一簽」的合約形式待年期滿後她未必會再續約。她認為自己與香港的社會隔閡,又認為廣東近年發展快,放假在深圳的生活讓她感受到親切感和包容性,也再次堅定了她回內地的決心。 

每日花約2小時中港來回上班(梁德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