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龎心儀  鍾綽盈 何倩瑜 報道

最近有網民到將軍澳某壽司店用餐時,將二維碼點餐紙上載至社交媒體的「香港壽司刺身關注組」,遭到其他網民「瘋狂落單」,導致該網民最後結賬超萬元。這些活躍於社交媒體的食物關注組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和商家的關注,在消費領域的影響已經超出大家的想像。有不少商家看中這股熱潮,計劃與關注組合作推廣產品。這些關注組看似簡單,其實暗藏商機,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網絡營銷的一股新力量。

種類繁多吸引網民

與過去關注公共話題的關注組不同,社交平台Facebook「食物關注組」大多出現在2020年到2021年間,目的是集結一批擁有相同飲食嗜好的人分享消費心得或「吐苦水」,目前已經有超過110個關注不同食物的社群。除了一些廣受香港人歡迎的「燒賣」、「米線」之外,連一些偏門的食品,如「芫荽」、「蔥花」也有不少人關注。

資料來源:Facebook關注組, 統計截至2021年10月中 (鍾綽盈製圖)
資料來源:各大Facebook關注組(何倩瑜製圖)

最高人氣的關注組是「自助餐及放題集中討論區」,關注人數高達245,457人。「香港自助餐及放題集中討論區 hk buffet group」發起人Peter坦言最初建立(關注組)是希望可以跟組員相約吃自助餐,雖然後來覺得有點「無謂」,但既然都開了群組就一直做下去。組員周小姐和Kayan表示,入會主要是為了收集(消費)情報。亦有受訪者表示,一開始是看到相關報道感到好奇,所以才加入這些群組。

靠口碑營銷促關注度

消費者根據關注組内對商家的評價作消費指南,而商家正看中關注組互動性高、訊息傳播力强等優勢進行宣傳。「燒賣關注組」會友Kayan坦言,有時候看到評分高的店鋪就會去嘗試,對評分較低的店舖則「會再參考評價,如果評價還是較負面的話就不會選擇去」。發起人Peter則表示,「雖然關注組偶爾會有虛假訊息和有人借機賣廣告,但他認為這些都是值得消費者參考。」

香港某行銷策略公司亦表示,關注組能讓消費者獲得更多直接和「貼地」的資訊,對中小企來說也是一種以較低成本瞄準潛在客戶的方法。該公司代表補充:「只是消費者同時也需要理性地過濾這些資訊,畢竟大部分評價是用戶的主觀意見,有機會存在誤導性及欠缺專業性質。」

有關注組不時進行投票選出成員心目中最合口味的商家,變相增加了這些商家的知名度。 疫情下,亦有商家把握商機與關注組合作。曾有口罩商家邀請發起人Peter合作,希望可以利用「自助餐關注組」的知名度賣口罩。

訊息亦真亦假

雖然不少消費者在消費前會留意網上的商品評價,但這些消息亦真亦假,網絡打手也比比皆是。這些打手通常會扮演用家對產品作出一些正面評價或故意「踩一捧一」,為求令消費者在網上尋求意見時看到其評價,增加購買該產品的意慾。某關注組成員Kayan和Kenny都不太喜歡過於吹捧的評論,「會覺得(打手評論)不真實,不過都想先去(打手推薦的商戶)『試伏』。」

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講師張文禮博士(左)及某市場策劃公司聯合創辦人Chris Tam(右)認爲:網絡打手對消費者是弊多於利。(圖:受訪者提供)

某市場策劃公司聯合創辦人Chris Tam認為,網絡打手對於商戶是利多於弊,「因為打手可以操縱評論以及商戶聲譽,可以更容易控制,以達到商戶想要的效果。」但Chris認爲,網絡打手對於消費者則是弊多於利,「因為打手所寫的東西未必真實,如果之後發現評論與真實的狀況有出入,那就不能接受。」

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講師張文禮博士就認為,網絡打手的出現對商戶和消費者都是弊多於利,對商戶而言,評論的價值會降低;對消費者而言,討論平台的可信度也會降低。

商戶生意提升有限

某採耳小店表示與「燒賣關注組」合作後,生意額只有輕微提升。甚至有商戶認為關注組不可作營銷手段,因為他們與關注組之間沒有商業關係,關注組沒有太大的推廣或廣告成份。

雖然關注組能作爲消費依據,但普及度始終不及其他應用程式。關注了5個以上關注組的周小姐表示,她更多的是透過Instagram、OpenRice獲取相關資訊。Chris表示,關注組主題比較單一,人們要對該主題很有興趣才會留意,比起其他較主動的營銷方法,關注組在傳達速度上已有很大的差距。

張文禮則表示因為越來越多「關注組」供用戶追蹤,當用戶使用社交平台時會看到過多資訊,來不及消化,導致信息超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