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GOOGLE

去年底橫空出世的人工智能﹙AI﹚技術ChatGPT風靡全球,這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機器人,不但在投資界引起熱議,也在校園引起「波瀾」,學界發現ChatGPT「做功課、答問題」的能力教人讚嘆亦使人困惑,「抄功課」、「作弊」的爭議油然而生,針對此事,港大早前宣布禁止學生使用,中大則研制定適用政策。這項新科技非大學生專利,在中小學也惹來關注。本報記者邀請小學老師試改ChatGPT生成的文章,結果令人憂心,但也有中學校長籲採用正面態度擁抱新事物,重新思考育才模式。事實上,科技向來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熱議,學界以至各行各業該如何應對,專家提出一些看法。

成功辨別AI生成文章  老師仍有顧慮

ChatGPT對教育界的衝擊,不限於專上教育。就此,現職小學英文老師的呂芷翹接受記者邀請,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實驗。記者向她出示兩份英文文章,一篇是初小生的得獎作品,另一篇則是由ChatGPT依照相同題目和內容臨摹的文章,呂老師要在短時間內分辨作者的身份。實驗結果顯示,呂老師七分鐘內就能準確分辨作者的身份,她指出ChatGPT生成的文章有清楚的分段與俚語,惟字句間「無人味、無小朋友的心思」,而人寫成的文章明顯有語句累贅和分段不清的問題,突出學生作品「不完美」但「有個性」的特徵。

不過,呂老師坦言,如果在沒有對比的情況下,她會誤以為ChatGPT生成的文章是由高小學生所撰寫的,並為此而感到擔憂,「小學生懂得使用ChatGPT並不出奇。」,問題在於不當使用很容易養成「依賴」的壞習慣,特別是答案固定的數理科目,而語文則因學生有慣用表達方式較易被老師發現端倪,「學生不應在基礎階段,即小學至初中期間使用ChatGPT作功課用途,怕強大的AI會削弱他們的思維與創意,造成不良影響。」


 小學英文老師呂芷翹於七分鐘內就能辨認出文章作者的身份。(管龍欣攝)

 中學校長籲包容  料ChatGPT改變教育生態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天主教郭得勝中學則採取「包容」的態度,除了發出家長信和舉辦學生講座外,還開設了ChatGPT課程供老師自由參與,反應熱烈。該校校長韓思騁認同,ChatGPT就像「奇異點」,勢改變了整個教育生態,既然無法阻擋科技的發展,更應採用正面態度擁抱新事物,「正因為ChatGPT強大,所以更需要做好基礎教育,尤其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與各方面的知識,要比以前學得多,水平要更加高,令學生具備問好問題的能力,實現個人化自主學習。」

韓校長指出,AI 是必需學習的工具,期望在未來能借助類似ChatGPT的模式,建立校內平台,讓學生自由發問,而學校可透過後台收集數據,再結合學術成績、情緒表現與話題方向,為學生提供更快更準的支援。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校長韓思騁認為,AI令教育界反思教學模式,須鼓勵學生問得更深入。(管龍欣攝)

專家無懼AI      看重輔助功能

事實上,科技的應用時不時引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討論,外國發展進程或有助教育界窺探未來。澳洲任職軟件工程師的Eric Ng表示,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AI已經開始與不同的澳州院校合作,研發分辨AI撰寫文章的軟件與系統,相信系統能阻止大部分學術抄襲或濫用AI的問題。他亦不認為ChatGPT功能「無所披靡」,「雖說ChatGPT有輸入、生產與輸出的能力,但它缺乏人類情感注定不可能在不同職業上被主要使用,終究只是輔助的生產力工具。」

擁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資訊系統學碩士學位的恒大校長何順文則認為,ChatGPT作為一個工具,的確減省做資料搜集與整合的時間,但終究要依靠人的思考,以辨別和過濾資訊,乃至評估資訊的可信性,不斷判斷和修訂。「machine learning無人的思考、人的直覺,任何科技只是一個輔助工具,不可以過份依賴,甚至人要『控制』AI 。」

他透露,恒大下月中將公布,與一間國際科網巨企合作成立「雲端創新學院」,希望不論選主修什麼學科的同學,都可以學習最新的AI、大數據等創科,「人工智能一定影響某些工種和工作,所以基本的應用,同學必需知道,但許多工種需要人的直覺、創意和人際關懷,是永遠都無法被取代。」

恆生大學校長何順文稱,從正面角度看,應思考怎樣利用AI技術幫助教學,才是未來的機會。(管龍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