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景輝 余蔚琳
杜琪峯認為,電影會潛移默化影響觀眾思想,須小心處理,個人思維尤為重要(傳播學院攝) 。
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節目<<恒傳感言>>,早前邀請到電影業界殿堂級人馬–杜琪峯導演擔任嘉賓,討論香港電影業發展,分享他在AI熱潮下,對科技發展的看法。
形容電影可以是兵器 創立「鮮浪潮」注入新血
受黑澤明和胡金銓等大師級導演所啟發,加上自幼喜歡看電影,杜sir創作出專屬自己的電影風格。他認為,電影會潛移默化影響觀眾思想,須小心處理,個人思維尤為重要。他又形容,電影可以是大型兵器,創作人要有良心,因為電影能渲染社會文化,同時塑造出一種生活情趣。
為了能在土生土長的地方作出一點貢獻,杜琪峯參加了藝發局,希望藉此推動年輕人參與不同平台,並創立了「鮮浪潮」。透過這個平台,讓一些有志入行的年輕人能夠將自己的作品曝光,令業內人士可以看見,從而踏進電影產業。「鮮浪潮」作為踏腳石、敲門磚,讓一眾有志入行的年輕人有了契機,同時也有很多業內人士擔任「導師」,作品漸漸讓人知曉,同時提高質量。
AI技術轉催成熟 拓闊創作「無限大」
隨著科技轉變,電影產業也不斷與時並進,由過往初期無聲、黑白的電影逐漸轉變為彩色、有聲、和加入特效等,科技的邁進使人們有更好的體驗。而對於AI的出現,杜琪峯認為是好徵兆。作為創作人能夠節省更多成本,甚或乎劇本、作曲、人物塑造能夠透過AI生成,能夠使創作不受局限,在未來八至十年,科技的進步或能令「李小龍翻生」,重現大銀幕。
部份演員片酬「做嘢最少,得到就最多」,是杜琪峯最不悅的情況。無疑一套好作品需要好演員演繹,但在演員背後,更重要的是一眾創作人的辛勞,這些創作人卻未必得到大家的關注,工作與收成卻未能成為正比,杜Sir認為,AI的出現,或能改變此生態,令一套電影的成效,未必需要太仰賴演員。
否定「香港電影業已死」 寄語年輕人常懷熱誠
被問及到香港電影業的發展,杜琪峯不認同香港電影已死的說法。他指電影業的發展好壞,取決於不同地區的生活文化,他又認為,隨著時代改變,人民的生活與教育水平提升,觀眾對電影的要求亦有所提高,即使是韓國,未必可以在十年後繼續雄霸亞洲電影市場。
近年,合拍片有望變成主流,但杜琪峯不認同合拍片會成為未來趨勢。他提到,雖然合拍形式能為電影創作資金、贊助和票房收益,但他強調才華的重要性,而不是單單內地市場的支持。他認為,創作人「要守規矩」,變相不再服務觀眾或自己的創意。
最後,杜琪峯勸勉有志入行的年輕人要「常懷熱情,方能創作最好的作品」。若不擁有熱情,自己做出來的作品也只是模仿或是假的,這並不會長久。而在創意產業中,最值錢的就是「自己」,輸贏的結果也只是全因「自己」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