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歐詠童  張雪晴  夏俊淇

政府在最近發佈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中提出邁向「無廢海洋」的目標。為減少塑膠廢物進入海洋環境,政府由7月9日開始就「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擬在香港食肆分階段實施「走塑」。有環保團體則提出建立「絕膠經濟圈」,鼓勵市民自備餐具購買外賣。

絕「膠」好時機?

政府多年來一直研究減少使用塑膠,但暫時未見有顯著成效。根據環保署數字,香港於2019年平均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塑膠數量高達2,320公噸,當中塑膠餐具約有200公噸,相等於全年棄置了146億件膠刀叉。環保團體綠領行動在疫情期間進行調查,發現香港每星期平均棄置即棄餐具超過一億,數字龐大。

綠領行動助理項目經理張建業認為政府對管制膠餐具的措施不太積極。他說:「政府在2025年將實施的第一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並不包括外賣的食物容器及其容器蓋、外賣杯和杯蓋,推進過程太慢。膠袋是第一大廢物,而塑膠餐具則是第二大,現在正是鼓勵市民使用可重用餐具的最好時機。」因此,綠領行動推行「絕膠經濟圈」,以儲印花制度吸引市民自備餐具。計劃除了為市民帶來優惠,鼓勵市民惠顧相對環保的食肆,也希望支持參與食肆的日常營運。現時全港參與「絕膠經濟圈」的食肆共有29間,主要位於元朗和油尖旺區。有參與計劃的商戶老闆表示:「我很欣賞計劃的出發點,能夠鼓勵大眾使用環保餐具去買外賣,很有意義。」

參與商戶不多

在香港,要找到參與這類環保活動的商戶並不容易。以「絕膠經濟圈」為例,綠領行動項目主任李碧淇指,在聯絡過的50多間餐廳中,願意參與第二階段計劃的只有29間。她補充,「拒絕參與的餐廳並不代表他們拒絕環保,主要原因是執行上有難度。較大規模的餐廳在高峰時段有30至40枱客人,未必能應付額外的人力成本,例如根據不同容量的食物盒包裝外賣,向客人介紹計劃。」

李碧淇表示企業雖然支持,但經營上難以應付,有心無力。她說:「湯麵店和西餐廳較容易拒絕參與,因為使用重用餐具容易影響食物的口感,而且這些種類的食物配料較多,市民難以自備單一食物盒維持食品口感及觀感。」有參與計劃的餐廳表示:「實際上參與計劃的店鋪並不多,有意自備食物盒的客人也只會是附近居民。」

不少辦公室職員也反映購買時有不便之處。

食客絕「膠」有難度

墨西哥捲餅最後連同包裝紙一同放入食物盒中。

本報記者嘗試攜帶食物盒到餐廳買外賣,親身感受計劃的實行情況。記者親臨一間西式外賣店,並選購墨西哥捲餅。記者將食物盒交給員工,但由於捲餅需要三張約A4大小的包裝紙打包才方便食客拿取和吃用,所以最後捲餅的包裝與普通外賣無異,最終所產生的廢料與普通外賣也沒有分別,食物盒的出現反成累贅。由於食物盒容量不一,廚師需大力擠壓捲餅才能放進食物盒内,反而容易浪費食物和廚師整理食物盒的時間。

本報記者到訪的第二間餐廳是售賣豆製食品為主的外賣店,記者自備水瓶和食物盒購買豆漿和腸粉。由於食物盒數量有限,所以醬汁與腸粉一同放置,食客需要儘快食用,否則會影響口感。記者這次自備餐具已經減少了不少於3件塑膠,但同時也增加了商家的工作量和影響消費者的體驗。

腸粉與醬汁一同放置,容易影響食物口感。

 

尋求替代性方案

李碧淇表示「絕膠經濟圈」的最終目標是希望推動市民不再使用A類即棄餐具。她說:「當政府推動禁止使用膠餐具後,商家會發掘代替塑膠餐具的物料,但這些物料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安全。紙是其中一種可替代品,但紙對湯麵的密封程度並不理想。 其二,當膠製餐具轉成紙製餐具,一樣會產生大量的紙製餐具。香港廢物處理的終點,不論是塑膠或紙張,皆是堆填區,因此垃圾數量並沒有改變,只是廢物轉移。這是我們提倡重用餐具的真正原因和背後的理念。」

此外,有餐廳在外賣時使用可降解餐具取代即棄餐具。所謂可降解餐具是指可用作堆肥及生物可降解的塑膠替代品,即以有機物料製成的即棄包裝及餐具。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曾報導,這些替代品需要在特定的工業設備中進行降解,過程可能會衍生更多廢物。綠色和平認為,「與其依賴替代品,更有效的做法是遵從『3R』原則,包括Reduce(減少)、Reuse(重用)以及Recycle(回收)。」還有香港的社企為活動舉辦者提供餐具租借及外送服務,包辦餐具租用、清洗、運送及在場支援,藉此減少使用一次性即棄餐具。

張建業認為現時政府主要在財政上提供資源,執行環保項目的還是非貿利的環保組織。他說:「希望政府在管制的同時也提倡可重用餐具,推廣跨部門合作,例如以招標形式聘用清洗餐具的服務公司,在區内設立租借餐具的熱點。但這些皆講求政府的協調,這樣才能幫助社企或有意營辦的機構擴展規模。越多餐廳願意合作,增加市民嘗試的意向和信心,因此改變固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