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甘蕊雯 鄭樂瑤

「經典」逐漸不再

◆南山邨的靜謐景致。(鄭樂瑤攝)
鄰近大坑邨面臨拆遷,有老街坊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家。(甘蕊雯攝)

在南山邨,有一家屋邨興建後不久已經開業的文具店,這家老舖經歷過轉手,十年前由兩姐妹接手經營。兩姐妹是南山邨老街坊,與原店主認識很久,原店主也見證著兩姐妹成長,由於當時她們未有工作,原老闆又想退股,所以問姐妹是否有興趣頂手。機緣巧合,加上二人對文具店有感情不希望它倒閉,所以決定買下股份。假如南山邨重建計劃有確實時間表,兩姐妹表示日後無意經營,認為重建後文具店成為新事物,失去獨特懷舊風氣,又表示當初未有將店內裝修翻身,為的是保留80年代氣息,讓街坊們記住這種經典。她們相信「經典」隨着不斷發展,會逐漸消失,最後只能留在人們腦海。兩姐妹希望大家在文具舖未消失之前,可以好好珍惜。

在南山邨多年的文具店,留下歲月痕跡(鄭樂瑤、甘蕊雯攝)

守著回憶 未敢相像未來

另一間於南山邨的時裝店,老闆一家從小在邨裏長大,他們亦見證着南山邨由百業興旺到日薄西山,老闆一家對這個屋邨充滿感情和回憶,時裝店經營了四十幾年,起初由老闆的媽媽負責,隨着母親年紀老邁交由家人接手。

時裝店老闆希望重建,退休享平靜生活。(鄭樂瑤攝)

時裝店老闆希望重建,退休享平靜生活。(鄭樂瑤攝)

店主回憶媽媽籌備開業時,邨內充斥熱鬧氣氛,每天人來人往,生意收入可養活家。隨着時代不斷發展,南山村逐漸被人們遺忘,年輕人都離開了,只剩下老人家在這裡過日子。老闆說「看著這裡的人流如此慘淡,店舖留著也沒用」。他又指出,現時人流不再如昔,本來有買雨傘鞋子衣服等多種不同產品,鑑於人流減少和租金上升,老闆要將經營規模縮小,儘管生意冷清,卻照常營業,原因是為街坊服務,保留跟他們談笑風生的機會。

可惜高昂的租金,令老闆感到無奈。「租金每月四千幾,今日開店到現在只係做了幾十元生意,每天都蝕錢」他表示,就算重建之後可以繼續經營,也無意經營,因為租金一定更高。「雖然店舖和這個屋邨承載着我與家人鄰里的珍貴回憶,讓人十分不捨,但重建亦是新的開始,畢竟經歷了太多歲月洗禮,屋邨和店舖已變得老舊不堪。」老闆感慨道。他說,深知人生也當如此,充滿聚散離合,期望南山邨落實重建後,能得到合理賠償,好讓自己可以安心退休,享受平靜晚年。

不少店舖已經結業(鄭樂瑤、甘蕊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