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文軒同一個龍獅團的成員都是舞獅界的後起之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 羅鈺婷 柯韻明 黃穎芝
文軒(上)和龍獅團師弟的練習日常(由受訪者提供)

血汗搭建根基 師傅教導有方

現年十八的文軒,因一次機遇從九歲便開始接觸舞獅。起初由基本功學起,習武多年,如今他已是龍獅團的要員。「一開始練習舞獅,都是由打鑔開始。幸好我並不是五音不全,所以頗快便上手。再後來學習打鼓,師傅的要求十分嚴謹,鼓點不準要重頭再來。聲音、力度都要恰到好處。」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文軒的基本功日益進步。

「最辛苦一定是舞獅頭。我沒甚麼運動天賦,所以初初練習時尤其辛苦,只記得要扎穩馬步。」馬步決定了獅子的形態和動作、是獅的靈魂;要將舞獅揮舞得活靈活現,馬步就要夠穩固。訓練期間,文軒既要應付體能上的挑戰,也要達到師父的要求。「從一開始在平地上練習馬步,到後來進階的跳躍練習,師父都不讓我鬆懈,就是為了讓(舞獅)舞得生龍活虎。訓練也教會我要自主練習。多年來,我的獅藝進步不少。現在我能純熟地做出上頭,上髀,上膊的動作了。所謂嚴師出高徒,是師父的嚴厲教導造就了今天的我。」


現時表演都會用顏鮮豔的現代獅 (由受訪者提供)

新舊舞獅融合 擺脫傳統 煥然一新

舞獅的變,在於新舊相容,而非破舊立新。傳統獅頭多數以膾灸人口的劉關張、趙雲、黃忠等三國人物為髓,參照面譜的主題,再由舞者佩戴不同顏色的獅頭獅身舞獅,配上相應舞步,表演才會維肖維妙。如紅毛黑底關公獅的莊重威武,黑毛黑底張飛獅的好勇鬥狠,或是白毛五彩底劉備獅的王者之風,令傳統獅別有一番味道。現代舞獅與前者之別在於其用色較鮮豔跳脫;獅頭較毛茸茸,用料更輕盈,不會加重團員的負擔。 現代的獅頭為了配合社會的接受程度和迎合年輕一代,開始加入不同顏色。傳統獅身用色一式一樣、需要遵從面譜的顏色,相反現代獅頭的色調琳瑯滿目,基本上應有盡有。文軒認為縱使配色有別於前,現代獅的文化內涵仍存,披上新色後不離根本,甚至有利傳承;不單能吸引觀眾的眼球,還會吸引新一批的學徒前來學師,是傳承舞獅文化的新契機。

談到他最想傳承的獅藝,文軒跟我們聊起了南獅北舞:「北獅和南獅完全是兩個樣,獅子是貓科動物,但我反而覺得北獅的樣子跟北京狗更相似。」南獅北舞,顧名思義是結合南北於一體的舞獅。文軒發現南獅的獅頭搭配北獅穩重的馬步及跳躍動作,更能吸引觀眾,也因此而廣傳。但北獅長達12呎的獅被在表演高難度動作時難免會構成阻礙。故此後來獅被改成9呎、6呎等長度,方便進行北獅的跳躍動作。


心繫獅團 寄語未來

文軒和龍獅團師兄弟情同手足,師父師母待他亦如親生兒子一樣。在他眼中的龍獅團不單是一個普通的團體,更像一個大家庭。舞獅不僅是一門武藝,更是結合文化與運動的藝術。心血一代接一代,師父師母的技藝得靠文軒和他的師兄弟們薪火相傳。縱使升上大學後變得更忙碌,文軒仍然堅持和龍獅團的團員表演和授班。他希望未來可以透過在不同的機構表演或授班做好傳承獅藝的重任:「雖說當初我只是為了興趣才開始接觸舞獅,但我既然投放了自己的精神和時間,就不會輕易放棄。舞獅當中有著上幾代的心血在裡面,我會保存著這團火,繼續將其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