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永悅 柯穎琳 張希宇

受第五波疫情影響,曾一度嚴重影響本港食物供應鏈。早前不少跨境貨車司機染疫,大量運菜貨車滯留口岸,令菜價飆升,甚至出現「搶菜潮」,新鮮蔬菜大幅加價四至六成,雖然價格近日已從高位回落,但市民大眾仍然關注本港新鮮蔬菜的供求問題。目前,香港98%蔬菜依賴入口供應,業界正面對重重挑戰,雖然在城市化發展下,農業式微屬正常現象,但事關整體社會可持續發展,有環保團體表示香港農業發展應得到更多關注

本地年輕人投身全職農夫

隨著大眾對健康食品需求日增,催生了近年本地有機農業的興起,不少年輕人仍勇於嘗試,選擇「返璞歸真」。本地秢農有機農莊Ka Organic farm創辦人Suki及Carmen,她們本來任職空中服務員,在公司倒閉後毅然將工作地點由天空轉為農地,轉行全職農夫及經營網上商店,宣揚本地耕種。除了銷售不添加化肥及不含化學成份農藥外,更以新鮮有機植物製作成花籃、花束,以「可觀賞+可吃用」的賣點,希望顧客能以嶄新角度看待有機農作物。Carmen指出,農業發展漸漸趨向知識型,她們因此藉社交媒體作銷售平台,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提高本土農業關注度。

供港菜價上升,有前空姐轉職有機菜農,發展本地有機農業(相片取自有機農莊Ka Organic farm網頁)

「農業現代化」欠清晰定義

但無可否認,在這農地少、租田難、沒有經濟誘因入行的大環境下,本地農業發展有一定阻力。務農維生的農民要望天打卦,香港的本地農民要望著政策而行。作為全職農夫的Suki表示:「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收地問題,政府欠缺完善的城市規劃,我們的農地可能會某日突然被地產商收回作地產發展。」

此外,按政府往往欠全盤的農地規劃政策,也為人詬病。舉行說,政府在2016年,提出在上水蕉徑建立佔地約92公頃的農業園,但由於定位模糊和政策匱乏,除了早於2016年拋出口號般的「新農業政策」,提供五億元補助之外,卻欠缺全面周邊規劃,更沒有追上科技發展的升級配套,和面向市場的落地扶持。而且,有機耕作的成本比一般大規模耕作高很多,例如需要太陽能板、不含化學成份農藥、有機肥料等,Suki認為,現時政府提供的資源配套和產業政策未顯決心,同時欠缺商業配套,以及科技和技術的援助。她續指,政府在推動式微產業時,往往缺乏對人才的培訓與教育,這些問題,都會令有志投身農業的年人有所卻步。

推動農業現代化 政府決心為箇中關鍵

鑑於近年全球的都市農莊有普及趨勢,為有效推動農業現代化,市場有聲音認為,香港可仿效新加坡這個有「花園城市」之稱的國家,積極動推動農業發展,鼓勵興建天台農場。當地政府甚至於2020年,投入三千萬新加坡元發展糧食自給計劃,鼓勵市農產種植。反觀香港,除了都市農場外,其實也有一個80公頃的「農業園」。曾經營水耕農場的梁健樂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曾分享:「農業園能夠提供一個平台,讓都市農夫可以走出工廈,進入大自然、用溫室大棚種植。」他更指出,於農業園種植比工廈種植整體營運成本更低,最重要是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本地農產行業。不過,只有一個農業園遠遠不夠,政府若可投放更多資源配套支援本地農產業,相信能夠大大增加本地農民於香港繼續發展農產業的信心。

有機花籃、花束(相片取自有機農莊Ka Organic farm網頁)

本地社會企業銀杏館員工亦指出,公司願意配合政府的本地農業政策,藉此提供更多職位給長者,以及營商機會給本地農商。他認為,企業作為社會一部份,不應只在乎盈利,而是要致力於提升公眾對綠色生活的認知。目前,銀杏館大部份瓜菜均入口自本地有機農商,旗下更設立有樂活有機農莊,希望讓更多香港人,吃到香港菜。

當然,在商言商,並不是所有餐廳都能夠做到不在乎利潤、全力投入支持本地農產業發展。然而,對於仍然為本地農產業努力的香港人,相信政府的支持,或多或少都可以帶來鼓勵作用;至於未太接受有機食物的城市人,也許是時候改變消費和飲食習慣,支持一下本地農產業,或許能有助減少,本港對入口糧食的長期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