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於網絡圖片)
記者:韓梓淇 梁加瀅 梁鈺韜

疫情下的第三次文憑試在4月22日開始。因應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教育局於1月20日宣佈,所有中學生從該月24日起暫停面授課程。本屆特殊學習需要學生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簡稱SEN整個高中生涯都在疫情下度過,學習不免遇到不少挑戰。目前政府現行政策是採用「雙軌制」,讓有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童入讀特殊學校;其餘則盡量入讀普通學校,讓他們與普通兒童相處,從而充份獲得教育上的裨益當前。

網課模式雙刃劍 進度雖滯情緒佳

鄒晶晶(化名),今年18歲,是本港一名女書院中六學生。老師在初中時候發現她寫字、閲讀速度較其他同學慢,評估後診斷為讀寫障礙。作為SEN學生,晶晶本來需要更多時間消化知識,更因自制力不足經常網課掛機,她的學習進度比其他同學慢。回憶起疫情爆發初期,學校停課,她常常睡到中午,晚上再起來做功課,導致生理時鐘紊亂。等到正式開始網課時,整個人非常疲憊,演變成上課掛機。因爲不用開鏡頭,老師點名後也不知道學生有沒有聽課,學習更加跟不上,成績受到了影響。只能在考試前自己上YouTube找學習資料自學,也算追回了一點點進度。

但網絡授課模式也不盡都是壞處,她表示一個人在家裏的狀態比在學校好。因為本來做東西比較慢,可能人家已經做到差不多十幾二十題,自己才能做到頭幾題,看到別人的進度就會覺得自己太慢,開始感到害怕和心情不好,因此在家反而可以避免和別人比較,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整體心情好一點。

課外輔導增壓力 學生需求難實現

鄒晶晶表示,自己曾參加學校提供的言語治療課,下課後需要留在學校進行類似一對一的對話活動。鑒於中六的課程過於繁重,故所有針對SEN學生的課外輔導活動都在中五下學期完結。「其實我覺得課外輔導好像沒有什麽幫助, 基本上這些活動是老師覺得有用,但對於學生來説,反而想多花點時間專注學習,而且有些練習太簡單,感覺像小學生活動。」鄒晶晶無奈地表示。

部分支援受阻礙 個別輔導仍進行

學校會針對不同類型的SEN舉辦各種的輔導課程,但因為學生性格不同,效果因人而異。由於疫情影響,部分課外輔導無法在線下舉辦。在女書院擔任特殊教育統籌主任的一名主要老師,已在校任教30年。她在校內主要負責及早識別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與家長溝通,安排支援課程,還要定期留意有關機構的計劃,並跟校長商討是否聘請該機構的治療師到學校做輔導工作。她表示,學校有一批老師專門負責SEN學生輔導工作,他們就像「一座橋樑」,接觸相關機和教育局,溝通規劃特殊課後活動。

該女書院老師透露:「就像是針對情緒問題,例如抑鬱症、狂躁症的學生舉辦的藝術治療,在疫情之下幫助不大。因為有情緒問題的同學,可能要遠離她們家中的環境,如果在家中Zoom的話,這脫離不了跟家人很僵持的關係,所以在疫情之下藝術治療較難開展。」她又指出,外聘老師通過網課提供藝術治療幫學生放鬆、靜觀時,同學在家還是會傷害自己,這是最讓老師難受的事情,也是她們最不想看到的情況。學生沒能把自己的心聲或者困難說出來,老師們不知道如何去幫助。

學校也會為,有過度活躍症的學生舉辦一些執行能力小組的活動,但因為網課比較難管理出席時的紀律,通常會出現缺席或者不專心問題,遇到這樣的情況,校方能做的也只是接觸家長尋求解決方法。但有些課程反而不受疫情影響,例如針對語言障礙、社交障礙和聽障學生舉辦的語言治療,在網上進行,效果不錯。老師指出:「在網上進行治療的好處是老師不用戴口罩,但相反在疫情下,老師跟學生要面對面,學生要看老師的發音和口型。如果戴口罩進行,學生聽得不太清楚,會引致交流障礙。」

SEN學生的問題主要分為8種,分別為讀寫困難、智力障礙、專注力不足、自閉症、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聽力障礙以及語言障礙。(資料來源:香港大學SEN支援手冊設計圖)

疫情見面無門路 互信關係成重點

老師指,老師和社工在疫情之下壓力增加,老師過往有否跟同學、家長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成為疫情時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其中一個困難是疫情下,無法邀請家長到學校面談,導致溝通不暢順,但輔導課程參與的工作開展,要在11月就要完成,如果還是沒辦法說服家長,就要等下一個學年再嘗試,通常老師都會爭取在家長日跟家長溝通。但因爲沒有線下家長日,老師們都會在Zoom跟家長約見,慢慢讓家長知道學校是想幫學生,而不是給她們一些標籤。

老師又補充,假如家長真的認為沒有需要,學校就會安排一些高年級同學,指導學習困難學生。而針對有學生反映,參加支援課程耗費時間,令他們需要額外時間完成核心課程所需的功課,老師認為,支援課程對學生其實有幫助,但如果學生覺得浪費時間,學校會先說服他們試試,一旦認為課程效果好可以繼續;相反,不滿意的話,會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去決定會否繼續參與,又強調,學生有需要的話,也可以隨時與學校溝通。

政府資助勤落實  校外機構共援助 

為了援助學生,政府一般都會每年為每個SEN學生資助約15000元資助給學校(包括非華裔學生),學校一般會用這一筆支援基金,外聘校外專家。但由於疫情,專家不能去學校,學校只能邀請個別因情緒問題而有自殘傾向的同學,在得到該學生和家長的同意後,自行去中心接受治療,或以電話或視像形式進行1對1輔導。老師指,這需要學生要自己願意,而且覺得自己真的有需要,願意讓人幫助才有用,如果他們封閉自己,也幫不了多少。在安排學生參加課後支援小組訓練的時候,須收集多方意見,例如任教老師,班主任,家長、社工和教育心理學家的專業意見,最後才按個別需要進行訓練。

與此同時,老師也有通訊平台,遇到關鍵時刻學生可以求助。學校為SEN而籌備的一些支援課程,透過它讓學生知道當天的活動和上課時間,以便互相提醒;校方的各種支援亦通過另一網上平台「Zoom」跟老師、家長和同學做溝通。除此之外,社會也有一些機構(包括醫教社,東華三院及來自明愛,小童群益會的駐校社工),協助學校老師在疫情下幫助同學,開展「疫境同行」項目。

特別安排示關懷 共融教育促成長

學校一般會安排一個獨立的教室讓需要延長考試時間的SEN學生考試,丁老師根據過往經驗表示,有些同學可能會抗拒,認為沒有這個必要,且在陌生環境更有負擔。但今年學校13位要去特別教室考試的學生,都很樂意接受這個安排,因為學校會跟家長解釋,並跟學生做心理支援,讓他們了解更多,才落實執行。

香港現時以融入教育模式,幫助SEN學生(取自於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