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嚴筠程  洪兆螢 黃慧珊

在北角開了三十年招牌店的「文字師」歐陽昌,以獨門「真體字」製作過上千個商鋪廣告招牌,現在,他的名氣及手藝依然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甚至有博物館為他展出作品。63歲的歐陽昌自稱是「真體字」專家,一生鑽研文字價值觀,他笑說「連國家一級美術師都排我下面」,還經常叫記者在網絡上搜索他的名字和作品。

「真體字」獨門傳人

歐陽昌介紹,他所寫的「真體字」,是從小通過鑽研書法練出來的,「乃楷書之母」。他在店鋪寫道:「真體生蝦,剝殼為楷,正楷之母,世人話媽好。」他解釋:「小菜是『撚』出來的,但『真體字』不是『撚』出來,而是運筆而來的。中華書體乃真字體為首,楷體字也是四大書法第一種,但有真才有正,無正邪多端。楷體字筆劃較散,筆鋒較少,落筆易失重頓。」歐陽昌說:「『真體字』著重每個字的起筆位置、收筆位置和轉折方向。字體端端正正,落筆整齊,方向一致。」

歐陽昌親身向記者示範「真體字」,他說:「作為『真體字』的創立者,我所寫的『真體字』有套口訣,口訣一錯,字就報廢。起筆的每一撇一捺都有特定方向,行筆時方向十分重要。例如寫一捺時筆尾要豎起、指向肩膀去寫,如果方向錯就會越駛越遠,像行船一樣。」他亦指:「『真體字』的行筆轉折很重要,就像開車上斜坡時要轉檔,筆尖也要停一停再一擰,字才不會『爛頭爛尾』,寫『真體字』最重要好頭好尾!」

一生熱愛書法

古詩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歐陽昌卻說「梅花香自苦寒來,『真體字』出自點火水鑽研」,他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出來的。

歐陽昌並非出自書香世家,亦沒有專門拜師求學,今天的書法成就都是他從小自學《三字經》、《真草隸書》、《百家姓》等書藉,慢慢鑽研回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讓歐陽昌離不開書法。年輕時,他曾在家鄉順德街邊擺檔,以售賣自己寫的書法作品為生。但文化大革命打破了他的「飯碗」,政府規定個體書法、雕刻業全由政府接收。但這沒有阻擋他對書法的熱愛,後來他隨兄長偷渡到香港,在招牌店做學徒,從低做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歐陽昌憑著自己對書法的研究、精湛的手藝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很快就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還在皇都戲院開設了第一間店鋪,就是保留到今天的「京華招牌」。香港最輝煌的八、九十年代,旺角、尖沙咀等商業區的街道上佈滿密密麻麻大字招牌,而歐陽昌亦包辦了其中不少招牌。他回憶道,那時是「京華招牌」生意的高峰期,訂單絡釋不絕,除了增開兩間分店、增聘30名員工,還在內地設工廠,所有製作工序由他的公司一手包辦。

可惜好景不常,1995年一場大火令他跌入人生谷底。店鋪被燒,歐陽昌的心血化為灰燼。為了生存,他唯有變賣家產、解散全部員工,最後只剩當年開設的第一間店鋪,一直撐到今天。

擔心後繼無人

歐陽昌經歷過許多高低跌宕,無論是大火重創生意,還是香港步入科技化,傳統手藝被機器取代,他也從沒有放棄過「真體字」。歐陽昌從書法中領悟出一套「字體價值觀」,他說:「這種『真體字』是一種萬種字排第一」,「如果沒有了『真體字』,那中國書法就沒有頭」。他對書法文化滿腔熱愛,而「真體字」是全世界最美的字體。

現在,歐陽昌由寫字、排版,甚至切割都堅持人手製作,保留屬於自己的個人風格。他總覺得經過電腦標準化複製後,文字招牌會失去手寫字體的感覺,亦不符合原有的標準。今天,在旺角、深水埗等地的不少商鋪門前,仍保留著經歐陽昌製作的舊式招牌。

不過,歐陽昌最擔心的莫過於「真體字」後繼無人。他的店鋪寫著,「走向極端何理會文化,宜携麻辣的和熱飲。」他解釋道,「這個社會需要注重文化,如果每個人都不學習文化,社會會走向極端。學『真體字』的人愈來愈少,只要我退休,『真體字』就會失傳。但『捍衛四大書法,匹夫有責』,『真體字』是中華面子!」

有心人:盡力弘揚中國文化 

歐陽昌的「真體字」受到許多人喜愛,有外國人特意前來購買他的書法作品和紀念品,還有不同背景與國籍的客人到訪他的社交平台。跟歐陽昌學習書法約半年的徒弟說:「文字師歐陽昌的『真體字』是獨門的,氣勢十足,筆筆向上好似生蝦一樣。」他表示,「我會繼續學習下去,不敢講自己可以傳承。但我們會盡能力繼續協助師傅製作、紀錄膠片及書法手藝,希望更多人認識、保育『真體字』。」

徒弟還幫師傅經營社交平台,「師傅常常邀請我在網上搜索他的關鍵字,他很喜歡大家到他的店鋪拍照。於是,我們便申請了一個社交網站的賬戶,時時更新作品和與訪客的合照,紀錄他在皇都的愉快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