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Michael Prewett)
記者 周永悅 柯穎琳 張希宇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拖手就會有BB」是無稽之談。不過網民熱烈地討論的安全期、體外射精等避孕方法,卻被不少人誤解。非牟利組織「青躍」指出,近年未婚懷孕個案急升。33%初中生和34%高中生表示,使用體外射精作為避孕措施;29%初中生及35%高中生則以計算安全期作避孕。種種跡象顯示,香港性教育不足,問題迫在眉睫。

網上性知識「泛濫」 青少年難辨真假

科技日新月異,年青人自行從網上發掘性知識已不是新鮮事。「我已經滿18歲」,看似是一個提醒訊息,提示網站使用者,將會 進入一個含有性資訊的平台;任何人只需選擇「是」,並不需要任何證明便能瀏覽。

有調查指出,逾六成介乎19-21歲的受訪者表示,第一次在好奇心驅使下接觸色情網站,均在13至15歳,亦表示初次接觸色情資訊都會有羞恥感、罪惡感。

可是,網上的色情資訊欠缺監管,泛濫著不同程度的色情影片和資訊,如色情網站中不乏性暴力、性交易等不良主題;而部分網絡更會模糊正確性知識的邊界。 青少年心智並未成熟,容易因網絡平台風氣、朋輩影響,而造成錯誤的性觀念和沉迷。

同時,隨著性觀念逐漸開放,任何人都能在平台上討論性資訊,包括開放性伴侶關係、裸聊、援交等。但​​​​性觀念開放討論只限於網絡世界,一些欠缺判斷力的青少年在現實中會想嘗試或模仿,加上父母或學校避而不談,欠缺指導和溝通,他們難免被誤導。
甚至有不法分子利用社交平台或金錢誘因,誘騙青少年發生性罪行,誤墮網上色情阱陷。

現有性教育漏洞百出 校方持「補鑊」心態

專注青年發展研究的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早前撰文指出,政府於1997年出版的《學校性教育指引》逾20年未有修正;研究小組又表示,本港的性教育課程脫節,相信與社會風氣有關,對性忌諱,以及性教育課題講解不足。本地性教育機構──「糖不甩」的總監Kitty表示,現時的根源問題是未能從學生的真實需要出發。很多時候老師建議的課程方向,例如題材的選擇以及教學的方式等,都與同學想法有出入。

受訪者莫同學表示,由於之前沒有採取安全措施發生了第一次性行為,加上未能從學校獲得相關知識,事後只能網上搜索解決方法。同時,不少傳統學校持「補鑊」心態邀請機構協助,避免出現突發「狀況」如意外懷孕,但此舉並未能根治性教育匱乏的難題。

同時,教職員培訓資源不足是造成問題的關鍵。2019年,突破機構的青年研究工作小組進行了中學性教育的問卷訪問,逾半數受訪者認為現有的師資不足以提供健全的性教育。
Kitty表示:「教師培訓課程並沒有針對性教育的訓練,校方卻期望老師有足夠能力能負責,這是天荒夜談的想法。培訓不足的情況下,性教育的工作更為老師們帶來了壓力。」

關注團體促政府將性教育獨立成科 各方應全力配合

如果教育局要更新性教育課程文件,應該從什麼方向入手?為了青少年長遠身心健康發展,香港必須要有系統地改善性及戀愛關係教育,全面了解學生的期望和需要。護苗基金主席吳惠貞曾公開建議當局應定期檢討課程成效。同時加強教師培訓,讓學生正確接收性知識,建立健康性觀念。

Kitty則認為課程改革有一定程度挑戰,要就校方不同宗教背景、不同教育方針而定。因此有研究機構促請政府為性教育投放更多經費,將性教育納入「優質教育基金」。

同時,社會工作者也能負擔性教育提供者的角色,除了加強個案工作以處理在戀愛及性方面,也可多舉辦公眾教育活動及講座。家庭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學校應為家長提供教育指引,教導他們如何糾正子女對性的謬誤和錯誤觀念。